3月21日,江淮大地春意正浓。安徽农业大学校长操海群率队马不停蹄奔赴临泉、定远两县,在同一天分别与两县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这场特殊的“双城记”,标志着该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进入提质增效新阶段。
十载深耕,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自2015年起,安徽农业大学在两县分别建成“皖西北综合试验站”和“江淮分水岭综合试验站”,面向县域主导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组建了由高校专家和地方技术人员融合的优质粮油、草牧业等8个产业联盟,成立了“现代农业技术合作推广中心”,创新构建了“一站一盟一中心”校地合作模式。十年间,80余名专家扎根田间地头,培育出“皖临白山羊”等18个省级以上动植物新品种,推广农业 “四新”技术100余项,技术服务超1.5万人次。“我们培育的‘皖临白山羊’填补了我省家畜育种空白。” 皖西北综合试验站站长张运海教授谈起成果如数家珍。在定远县锦创家庭农场的大棚里,负责人臧加超正忙着采摘新品种蔬菜:“试验站帮我引进了十多个优质蔬菜品种,采用的‘草—羊—果—蔬 ’循环模式,让每亩地效益翻了一番!”源绿生态养殖公司负责人徐读付也深有感触:“没有专家团队的精细指导,我的羊场不可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在皖西北试验站,“稻渔共生”模式让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倍,果蔬品质显著改善,每亩地效益能够达到3000至5000元。这些生动实践,正是安农大将论文写在江淮大地上的最好诠释。
再续新篇,校地同心谋发展
新一轮合作中,校县双方将围绕平台共建、产业升级、人才培养等领域深化协作,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地方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吴祥为表示:“此次协议的签署,是校县共同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到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定远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王正明则期待:“通过校地合力,让高校智慧成为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安徽农发黄淮种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辉则分享了企业的“合作红利”:“入驻园区两年,我们已成功转化小麦育种等多项成果,期待未来在人才培养上更进一步。”
如今,安农大在全省已建成8个综合试验站,形成覆盖南北的 “科技服务矩阵”,服务新型经营主体435个,为地方水稻、小麦、玉米等粮油产业及蓝莓、茶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支撑,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1000余项,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超14亿元。“安农方案”的智慧在不断凸显。正如操海群校长在签约仪式上所言:“我们将继续建好试验站这个‘科技哨所’,让论文写在大地上,让成果留在百姓家。”这场跨越十年的“双向奔赴”,正见证着新时代校地合作的生动范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