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我踏上了安徽肥西县三河古镇的青石板路。这座横卧于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交汇处的千年古镇,曾是江淮水陆要塞,明清时期商贾云集,如今仍以斑驳的砖瓦、粼粼的水波,编织着徽州遗韵与现代烟火交织的图景。
古镇的街巷,是一卷摊开的线装书。主街自古码头起,沿小南河南延,宽约3米的青石板路泛着温润的光泽,两侧店铺的马头墙线条流畅,檐角挑着几缕晨光。石板间的苔痕深浅不一,偶见凹陷处积着昨夜的雨水,倒映着廊檐下褪色的木雕花窗。
巷弄深处,藏着杨振宁故居。青砖小院内的天井投下一方天光,书案上的笔墨纸砚仿佛仍沾着少年杨振宁的体温。院墙外,油锅滋滋作响——三河米饺的香气早已漫过百年光阴。
三河因水而兴,镇内河道纵横,十余座石桥如虹卧波。站在“三县桥”上远眺,小南河碧水蜿蜒,乌篷船从桥洞中缓缓滑出,船娘手持长篙,搅碎一河倒影。岸边的垂柳低垂,枝条轻拂水面,与白墙黛瓦的倒影一起构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最妙是雨后。雨水洗去石板路上的浮尘,屋檐滴落的珠串敲打河面,惊得锦鲤四散。河畔茶馆里,老人捧着粗陶碗啜饮六安瓜片,茶香混着水汽氤氲升腾。忽闻戏台传来黄梅调,唱的是《天仙配》选段,七仙女的绣鞋仿佛正踏着水波飘然而至。
若逢端午,三河便化作沸腾的江湖。天刚破晓,河两岸已挤满人群,河里的龙舟队蓄势待发,龙头高昂,船身彩绘的鳞片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鼓点骤起,赤膊的汉子们齐声呼喝,木桨劈开水面,水花与汗水齐飞,岸边呐喊声如潮。
暮色四合时,远处酒肆飘来划拳声,醉醺醺的汉子哼着俚曲,惊起柳梢的夜鹭——这古镇的魂,原就藏在市井喧嚣与静谧水色交错的褶皱里。
离镇前,我登上望月阁。暮色中的古镇宛如一幅褪色的册页:炊烟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缠绵,归巢的燕子掠过河面,始建于宋代的古城墙只剩残垣,砖缝里野草萋萋,却仍倔强地圈住八百载春秋。
三河不语,只将故事刻进每一块青砖、每一道水痕。那些显赫与平凡、战火与安宁,最终都化作茶馆里的一盏茶、戏台上的一句唱、米饺铺前的一声吆喝。这座把“水陆码头”刻进基因的古镇,正以柔波为弦,弹奏着一曲永不谢幕的江淮长调。
作者:童恩兵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