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半岛最南端,有一座因海而兴的城市,别称滨城、浪漫之都,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辽宁省大连市,犹如一颗珍珠,镶嵌在东北地区的最南端。在山与海的交融中,绘就了“汪洋万顷青于靛,小屿珊瑚列画屏”的美丽画卷。
城市的发展也带动了乡村的兴旺,让城市与乡村协同发展,融合水平不断提升。2024年,大连市农业第一产业增加值585.7亿元,同比增长4.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932元,同比增长5.7%。城乡收入比控制在2∶1以内。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大连市在践行大食物观的实践中,锚定建设农业强市的目标,积极整合城乡资源要素,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不断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快探索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新路径,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共同推动大连市乡村振兴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依海而兴,打造“蓝色粮仓”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要践行大食物观,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协同推进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按照“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畜头肉尾”要求,大连市围绕推动食品工业全产业链增值,加快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立与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相适应的现代乡村产业和食品工业结构,不断增强优质原料保障能力。
因海而兴的大连最出名的特色产业便是海参。大连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统筹推进各产业集群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精深化发展,实现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其中,海参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平岛,位于大连市普兰店区皮口街道西南1.7海里处,3万亩的平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便坐落于此。这里拥有世界公认的优质海参生长带,并设有标准化有机海参加工中心和现代海参博物馆。开车驶进岛内,车窗两边的海参养殖景象尽收眼底,各种养殖设施错落有致地摆放于水面上。
这些场景,对于大连鑫玉龙集团副总经理、海洋牧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魏东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每年最忙碌的时候,魏东就会住在岛上,和当地民众一起,同吃同住,见证海参的收获。
“我们公司的海参产业已经形成了全产业链的发展路径,不仅有养殖和生产,加工和研发也是近年来公司的发展方向。我们的加工生产中心目前已拥有完善的产品体系,实现年加工1000吨鲜海参的稳定产能,可加工盐渍海参、干海参、即食海参3大系列40余款细化产品。同时,我们成立了大连海洋大学鑫玉龙研究院,是与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的高级别海洋生物技术研究机构。”魏东说。
大连是海参、鲍鱼、海胆、生蚝等多种海产品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享有“海鲜名城”“辽参之都”等诸多美誉。因此,以海参为代表的海鲜产业成为大连市的特色产业。过去十几年来,大连市加快推进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渔业从“猎捕型”向“农牧型”转变,科学发展现代海洋牧场,全力打造海上“蓝色粮仓”。
长期以来,大连市的特色产业发展都面临着产业链集聚整合力不强,真正全链深入融合的产业较少的困境。为此,近年来,大连市不断推出创新举措,在实践中“赶考”,为解决这一问题而不懈努力。
“现实出题,我们‘答卷’,大连市农业农村局不断做精做优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创新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构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我们力争到今年年底,大连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力争稳定在900亿元以上。”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严字当头,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产业发展让食物供给变得丰富多元,而食品有效供给的重中之重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大连市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监管责任,全面落实低碳环保技术措施,从生产和销售等关键环节入手,推进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清洗、吹干、紫外线杀菌、涂油、光检、裂纹检测、分级称重、食品级油墨喷码……一颗普通的鸡蛋要经过这么多的环节才能送到消费者手中。
在旅顺口区三涧镇的韩伟集团,记者见证了一颗鸡蛋的生产加工的全流程。始建于1982年的韩伟集团,1992年8月成为全国第一家由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非公有制企业集团。著名的鸡蛋品牌“咯咯哒”便诞生于此。
“农产品质量安全大于天,我们拥有从雏鸡种源监控、蛋鸡饲养、疫病防控、蛋品加工、产品检测的全产业链管理体系,我们的青年鸡和蛋鸡采取分区饲养、全进全出的养殖生产模式,实现分区管理和疫病的有效防控,我们通过防疫技术中心与品质检测中心全程跟踪病原学监测、免疫血清学检测,各种原材料及蛋品质的跟踪化验反馈,实时跟进饲养状态。”大连韩伟养鸡有限公司旅顺分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王玲介绍道。
除了企业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自律管理,大连市的常态化监管也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念了一道“紧箍咒”。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连市一直常态化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行动,强化检打联动,扎实履行监管责任,开展监督抽查、暗查暗访,督促基层监管队伍规范开展日常巡查,切实增强发现问题能力,及时消除质量安全风险隐患。督促生产主体履行主体责任,落实生产记录制度,完善档案记录,稳步提升大连市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坚决守住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我们通过加强农产品抽检监测评估,落实监测结果分析会商和通报制度,确保了大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常年稳定在98%以上,守护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严字当头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在大连市成效显著,为大连市农产品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今年1月,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征集、评审和公布的《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推出了最新一批名单——2024年第三批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大连市14个产品成功入选,成为大连市首批,也是辽宁省首批入选《中国农耕农品记忆索引名录》产品。这也是对大连市挖掘独具大连特色的乡土特产和农耕资源,推动特色优质农产品高质量发展工作的肯定。
创新创业,大樱桃之乡“群雁”齐飞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在于产业兴旺,而发展产业又离不开能人的带动。随着大连市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和优秀创业项目,支持返乡人员到农村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干事创业,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扎根大连,为大连市乡村产业发展汇聚了人才的力量。
“棚号:5号棚;名称:美早樱桃树;樱桃树编码:88.401.72……”近日,在普兰店区贵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樱桃示范园区大棚内,合作社理事长于贵耀向记者展示着他刚刚为樱桃量身定制的“身份牌”。
除了这些基本信息标识外,信息下方还列出了产品溯源码的二维码,只需用手机扫码,这些信息就可以被消费者轻松地追溯到。
每一个创新举措的背后都凝聚着于贵耀的辛苦付出。大连樱桃作为大连市知名农产品品牌,成为近年来大连市返乡创业者投身的重点领域之一。2008年,于贵耀从沈阳农业大学毕业后开始创业,摆过麻辣串摊,卖过蔬菜、水果。这期间,自己手里有了一些积蓄。一个偶然的机会,于贵耀重启了创业之路。
2017年,于贵耀在普兰店区四平街道开了一个农资店,本意是让父亲在家有点事做,不至于那么劳累。结果发现农资这行不好干,资源、网络、技术、销路、售后等环节多而杂。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对农户负责的态度,于贵耀边学习边研究,基本了解了这个行业的门道。他接触了不少前来购买农资的樱桃种植户后,认定樱桃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于是便重启了创业之路。
2018年7月,于贵耀辞掉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农资店的发展里。联系厂家扩展进货渠道,沟通农户提高种植技术,扩大生产经营,生意逐渐红火,知名度也不断提高。2019年,于贵耀注册了大连贵耀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线下培训(不定期请专家讲课)提高种植户的管理水平,帮助客户增产增收,也增加与他们之间的凝聚力、黏着力。
就这样,于贵耀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加上自身的不断努力,把樱桃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成为四平街道乃至普兰店区的“樱桃大王”。
近几年,逐渐有更多年轻人加入返乡创业浪潮中,助力樱桃产业发展。目前,四平街道樱桃年总产量900万斤左右,产值达5亿元左右,平均每1.5户拥有1座大棚,成为远近闻名的“大樱桃之乡”。
近年来,大连市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取得长足发展,涌现出一批涵盖农村一二三产业的“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如举办大连市首届返乡下乡“十杰百优”创业创新人物评选活动,会同共青团大连市委员会连续两年举办“乡村振兴好青年”评选活动,每年组织大连市优秀创业项目参加辽宁省创业创新大赛等。此外,大连市有9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优秀带头人,瓦房店市电商物流园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
大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大连市在乡村振兴领域将继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新农人技能培训,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乡村产业经营管理队伍。积极培育农村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和优秀创业项目,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创新,到农村发展文化、科技、旅游、生态等乡村特色产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王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