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9个“4.11世界帕金森病日”到来之际,为普及帕金森病知识、减少误诊概率、提倡科学治疗,唐都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在陕西西安联合举办“携手抗帕 共筑希望”帕金森病义诊活动,为200余名身患此类疾病的城乡群众指点迷津。
“我的右手已经抖了两年了,走路也不得劲,之前被诊断成‘颈椎病’和‘腰椎病’,药吃了不少,可症状越来越重,连端碗吃饭都抖得撒一身汤水。这次来这边参加义诊,唐都医院的王学廉教授说我这大概率是帕金森病,给我评估了病情,建议先吃药治疗、每天锻炼,将来根据症状看能不能做手术治疗。”前来参加义诊的西安市高陵区患者李如说。
据悉,帕金森病的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6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病率是1.7%,但治疗率很低,原因与早期经常误诊有关,很多农村患者都是就诊多次才被确诊。
活动现场,王学廉带领医护团队为患者一对一答疑,调整药物种类剂量、解释手术原理、科普易混淆疾病,并就院内近期开展的双基因药物治疗帕金森病项目进行解答。
王学廉介绍:“帕金森病多在60岁以后发病,是典型的慢性病,其症状复杂、呈渐进性。一提起帕金森病,大部分人就会想到‘手抖’,而事实上,帕金森病症状繁多,不仅有‘抖、僵、慢、走不稳’等运动症状,还存在便秘、抑郁、智力减退、疲劳、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让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外科手术、康复锻炼等三个方面。药物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首选,贯穿帕金森病治疗过程的始终;脑起搏器手术治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是在帕金森病程中特定的时间窗对药物治疗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控制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直、运动迟缓、姿势异常等,减少症状波动,对运动症状的控制长期有效,能提高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梦雅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胡明宝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