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美文共赏 详情

赶集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蒋若晴
  • 作者:胡武燕
  • 2025-04-14 13:43:36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绿叶间的罅隙,在地面上留下斑驳光影的时候,母亲已经从新坝菜地里扛着一篮子的菜叶回家了。

  “小榴,明天三月二十八到旌德去吧?”母亲坐在大院门口的石凳上,一边吃饭,一边问同在吃饭的邻居小榴。记得上一次母亲和一帮人去旌德,花了3个多小时走路回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是旌德县赶集的日子,十里八乡的人们都会纷至沓来,齐聚在大街小巷中。三月二十八这个神秘日子,像一枚钥匙,在母亲与邻居的对话中默默地打开了我回忆的大门。小时候,总觉得日子过得很慢,总盼着自己快些长大。1985年,那一年的三月二十八,碰巧赶上我放假。那时上中学的我有些不安分,吃过早饭,约了儿时的伙伴秋寨一起出发,本想在旺川借辆自行车一起去。走到旺川供销社的时候,正好赶上本村的卡卡开着自家的农用四轮车停在路边,车厢里站着许多人。一打听,车刚好是一会儿要开往旌德的,我俩心领神会地抓住车厢挡板、踩着车轮迅速爬上了车。男女老少挤满了车厢,卡卡的父亲、妹妹同坐在驾驶室里的卡卡让我们心生羡慕。“隆、隆……”随着发动机启动声的响起,车开始启动了,车厢里的人手扶手、肩并肩在一阵前扑后仰的欢呼声之后,慢慢站稳。“康时,今朝去旌德买点啥呢?”竹秀大声地问道。“随便去看看呗,买点茄秧、辣椒秧什么的……”康时回答道。车厢里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嘀、嘀……”农用车在蜿蜒崎岖的乡村公路上行驶,时不时地鸣笛提示公路旁骑行的车队和人流。村庄、河流、树木像长了翅膀一样从我们眼前闪过。迎面的风吹在脸上暖暖的,头发在风中尽情地跳着优美的舞蹈。拐过一道道弯,跨过一座座桥,穿过一个个村庄,我们在左摇右晃、前倾后仰中依旧谈笑风生,兴致盎然。人、车渐渐多了起来,在离县城还有300米的一个路口,我们乘坐的农用车停了下来。卡卡扯着他那浑厚的嗓音向大家喊道:“旌德到了,大家下车啦!”

  我们一窝蜂地下了车,瞬间淹没在人流中。大街上店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潮涌动。青砖铺就的人行道上摆着各式各样的临时摊位。有用竹篮装着卖菜秧的、有用竹篓装着贩卖小猪仔的、有用木板摆着售卖各种生活用具的,卖衣服的、卖小吃的、卖水果的……应有尽有,琳琅满目。我俩东瞅瞅、西看看,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吆喝声、汽笛声、喧嚣声此起彼伏,比过年还热闹。我们顺着街面的人流走啊走,也不知道东南西北,不知不觉中与同车的人都走散了。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在我们头顶上,我把外套脱了系在腰间。“咕、咕……”肚子不自觉地叫了起来,我和同伴走进了一家面馆,各点了一碗光面,把身上仅有的两毛钱花没了。

  我们漫无目的地走着,太阳渐渐西下。“我们得抓紧回去了。”我对秋寨说道。“卡卡的车停在哪里啦?”秋寨问我。“哦,不知道啊!”我若有所思地回答道。“那怎么办?”“咱俩走路回去吧!”我们一问一答地走着。隐隐约约记得车是从西南方向过来,我们朝着太阳的方向沿着公路出发了。

  一路上,绕过一道又一道弯,走过一村又一庄,我时不时朝后方望一望,多想碰上个骑车的熟人带上我们一程。公路弯弯看不到尽头,双腿像灌满铅一样越走越沉。

  走到浩寨的时候,瑞川的俊俊和同村的堂哥定明从后面赶上我们。我们坐上他们的自行车,一人一段轮流骑带着对方匆匆赶回家。走到村口的时候,一个熟悉且极具穿透力的声音从家的方向传来,“老五、老五……”是母亲在呼唤。夜幕低垂,透过灯光看到隔壁的海涛一家人已经在吃晚饭了。一见面,就被母亲劈头盖脸地一顿训斥:“这只臭小鬼,玩心真重哦!”我一溜烟跑进了家门,狼吞虎咽般吃过晚饭便倒头就睡。

  弹指一挥间,第一次也是我唯一的一次去旌德赶集,一晃已经过去整整40年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那时的人、那时的事、那时的景至今仍历历在目。现在回想起来,当时去赶集,赶的是什么呢?毛头小孩、身无分文,走了二十多公里路。有时候会情不自禁地问自己,或许赶的是一颗渴望走出大山的好奇心、是一股羽翼未丰又急于尝试飞翔的冲动、更是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

作者:胡武燕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