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移风易俗 详情

姜恩兰:用诚信铸脊梁 21年还巨债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蒋若晴
  • 作者:闫东浩 郝凌峰
  • 2025-04-17 07:48:06

“我不欠谁的钱了,都还上了!”日前,已经73岁的山东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村村民姜恩兰宣布,丈夫生前留下的200多万元债务已经全部还清,结束了长达21年的漫漫还债路。21年来,她靠着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小饭馆,用一份份小菜、一碗碗烩饼,一点一滴地偿还着丈夫生前欠下的巨额债务。“现在债务都清了,老头子可以安心了。我还得接着干,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姜恩兰说。

1976年,23岁的姜恩兰从诸城市辛兴镇嫁到胶州市铺集镇张家屯,与丈夫张平高组建起了自己的小家庭。最初,他们推着小推车到公交车站卖烟酒,此后,凭借诚信经营,陆续经营起3家快餐店,生意十分红火,最多时雇了13名店员。夫妻俩白手起家,成为20世纪80年代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后来,丈夫张平高不顾姜恩兰反对,决定关闭饭店,将200多万元积蓄全部投入编织袋厂。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工厂倒闭,还欠下了巨额债务,张平高深受打击,同年被查出肝癌,不久便离世了。丈夫离世后不久,要债的人蜂拥而至,巨额债务如同一座大山,重重地压在了姜恩兰身上。

“一年还不上就还两年。只要我活着,挣一块还一块,一分钱都不会少你们!”姜恩兰坚定地说。她许下了替夫还债的承诺,这一坚持,就是21年。

为了能还债,姜恩兰决定重拾老本行,利用自家小楼开起了“大众快餐”饭店。姜恩兰既是厨师,又当服务员,店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她一人操持。快餐店本小利薄,可以说是“针尖挑土”,每当攒够三五百元,她就赶紧拿去还债。“最惨的一年,大年三十晚上我还为客人做了两桌菜送去,赚的200元钱还没捂热就拿去还了账,回家后,自己靠着5个小饼过了个年。”姜恩兰回忆道。

虽然自己生活艰苦,但姜恩兰总是力所能及地传递她的善意。“出去买菜我一般先买老头老太太的菜,跟他们讲价也从不砍到底,所以他们上的好菜都先告诉我。人就得做好事儿,你对别人善良,别人也对你善良。”

还债的道路充满了艰辛。2013年5月,姜恩兰被查出患有心肌梗死、劳力性心绞痛等多种疾病。为了给她做手术,两个儿子筹措了10多万元。可当时,姜恩兰心里最放心不下的还是那些欠款。在去医院做手术之前,姜恩兰清点了手里的债务清单,让儿子一一列在单子上,并请来了同族的叔伯长辈,当着大家面读了单子,让两个儿子在上面签名按手印。安排好债务偿还的事宜,姜恩兰才住院接受了手术。幸运的是,在心脏中放了6个支架后,她坚强地战胜了病魔。

姜恩兰小儿子因为家里外债多,一直谈不上对象,直到30岁才结婚。近几年,随着儿子们工作逐渐稳定,在胶州市里买房成家后,他们主动拿出一部分积蓄帮母亲分担债务。两个儿子十分佩服母亲的坚持,姜恩兰也因儿子们的孝顺和懂事感到欣慰。

21年还债道路艰难曲折,姜恩兰始终以坚强的信念支撑着自己:“我希望我们家庭能够立起来,我的儿子儿媳都能堂堂正正做人,不让别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好家风能够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近年来,青岛市持续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弘扬农民诚信质朴、善良坚韧精神品质,姜恩兰坚守诚信、努力还债的故事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和宣传。2014年以来,姜恩兰凭借着诚实守信的可贵品质,先后获得了最美胶州人、青岛市文明市民、山东省道德模范、中国好人等荣誉。如今,在张家屯村及周边地区,只要一提起姜恩兰的名字,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尊称她为“女丈夫”。面对乡亲们的夸奖,姜恩兰总是十分平静。

“我现在高兴了、舒坦了,能买新衣服了,今年看看再把屋里装修一下,我这会儿比谁都幸福!”73岁的姜恩兰终于还清了所有债务,展望未来,她的眼神中充满了希望。

作者:闫东浩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