挨着茶卡盐湖景区傍着两个村,北边的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的巴音村,靠南边的是茶卡镇的茶卡村。
曾经,这两个村有着相同的“宿命”,村民们居住在距离镇上十几公里外的山区,主要以农业和养殖为主,交通、医疗、教育极为不便,是人均收入两千元左右的“贫困村”。2013年至2016年,在党的脱贫政策关怀下,两村搬迁至茶卡镇区。
“茶卡”为藏语,意为“盐池”,是柴达木盆地和海西州的“东大门”。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2015年茶卡盐湖旅游火爆,彼时的旅游旺季,这里常常出现“一床难求”的局面。
“那时候全镇只有一家宾馆,半夜时还能看到很多游客拉着行李箱找住宿。这泼天的富贵我们得接住啊!”当地政府也越来越意识到,依托茶卡盐湖旅游资源兴办精品民宿是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增收之路,随后,两个村的致富带头人对自家房屋先行改造,建起了家庭宾馆。
巴音村的祁永娟是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也是最早一批的受益者。“起初,我们的家庭宾馆就是简单的一个房间一张床,连热水网络都没有。”
随着游客的激增,村民们也逐渐意识到简单的一房一床的家庭宾馆已经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2019年,村民们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提档升级,将家庭宾馆升级为民宿,不仅扩大了客房的数量,从基础装修到软硬件设备以及对游客多样化需求的满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
走进祁永娟家的民宿,u型布局的二层小院整齐地规划出12间客房,院落中央有一座木式亭台,游客可以在这里拍照、休息,行至二楼不仅有个性化的西北土炕,也有休闲娱乐的茶吧。
这几年,两个村齐头并进,民宿产业成了两个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乌兰县牵头引进电商、分批次带领村民外出取经学习,祁永娟次次都参加,先后到浙江湖州等地学习先进的民宿装修、经营管理,每一次去她都有不一样的收获。“这个亭子就是上次学成归来后改造的,我们还增加了接机、订票、餐饮等服务。现在我们全村的民宿都入驻到常用的外卖软件和旅游软件上,并且已熟练掌握线上运营技术,我们也正学着如何留住流量,如何将流量变现。”
巴音村第一书记姚莉娜介绍,2017年整村开始做家庭宾馆,目前全村35户都在经营民宿,其中有5户是以餐饮为主。从业人员近百人,能满足每日近千名游客的接待能力。这几年,村民分批次到浙江和省内乡村旅游地学习先进经验,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紧紧围绕市场和游客需求,不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提升民宿档次,村民们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时令已过“清明”,屋外东风疾驰,高原小镇上还未见春意。走进茶卡村韩玉良家的民宿,房间明亮整洁,阳台上一盆含苞待放的碧桃花增添了几分朝气。
“这两天已经陆续接到游客订单了!眼看着马上就到旅游旺季了,我提前把这几间房的屋顶、墙面、吊顶再翻修一下,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八方游客。”韩玉良告诉记者,从2018年开始做民宿生意,他将小院子在原有基础改造成15间标准客房,每年收入在近十万元。
“通过多年发展,全村209户,208户建起了民宿,其中有8家带餐饮,民宿中高低档不同层次的都有。”茶卡村第一书记黄红先说,受气候限制,村里的民宿每年从5月经营至10月,旅游黄金期40天左右,一个家庭宾馆一年平均收入有6万元,装修高档精致的民宿年收入能突破十几万元。
如今,两个村开始谋划将老村的土地再度盘活,打算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房车营地,和民宿联动发展,延伸旅游业态,将旅游的这条路子越走越宽,旅游的饭碗越端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海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