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文旅 详情

徽风皖韵厚重文化“铸魂” 让国际游客爱上中国乡村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杨丹丹
  • 2025-04-17 15:22:21

当“千万工程”的深入实施推进将一个个乡村建设得越来越美时,如何吸引人气和消费成为一个内卷的命题。

农业大省安徽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融合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山好水优势,农文旅融合开发新产品、新业态助力乡村游从观光式消费升级为深度体验式消费,延伸产业链,助力农村三产融合,让乡村更有活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

农耕文化成新宠

千年陶乡安徽省潜山市痘姆乡,正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老外”前来领略陶器烧制技艺。春雨初霁,天柱山云雾缭绕,沿潜河蜿蜒南行,忽见一组砖红色建筑映入眼帘,便是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

“我对中国的陶瓷文化非常痴迷,今天能够亲手体验制陶技艺,非常兴奋。”突尼斯小伙阿什拉夫第一次来到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就爱上了这里。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最吸引人的地方,莫过于“龙窑”。“龙窑”百米窑身半隐于地下,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如巨龙盘山而卧,甚是壮观。“我知道中国人喜欢把自己称为‘龙的传人’。在中国,龙代表着祥瑞与力量。”来自德国的克里斯托夫•盖特纳看到“龙窑”,赶忙掏出手机拍照。“水火既济而土合”——这是《天工开物》对陶器的定义。

潜山市痘姆乡因古陶闻名,素有“皖西南陶瓷之乡”的美誉,制陶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与薛家岗文化一脉相承并绵延至今。2021年6月,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24年,潜山天柱陶瓷品牌入选中华老字号。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负责人程柏全介绍,截至目前,基地累计吸引来自36个国家和地区的60万人次参观考察。

在基地的手工作坊内,一个个制陶转盘次第排开。来此“打卡”的游客们纷纷撸起袖子,在制陶师傅们的指导下饶有兴致地忙碌着。“一块泥巴在自己的手里慢慢变成了一个杯子的形状,很有成就感。”克里斯托夫·盖特纳手上虽然沾满了泥巴,脸上却乐开了花。

在基地内,随处可见年轻人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是怀揣艺术梦想的大学生,有的是致力于让传统文化火出圈的创业者,还有的是单纯被陶瓷魅力吸引的“发烧友”。“近年来,我们创新开发了各类茶具、酒器,积极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痘姆古陶在海内外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程柏全说,针对国外游客,下一步会推出更多贴心服务举措,更好地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提升痘姆古陶的影响力。

“老外”游客变身“新农人”

“我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尤其痴迷于一些非遗技艺。徽派建筑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在黄山市黟县宏村阿琳娜披萨咖啡店内,“洋老板”阿明细数着自己“扎根”宏村的缘由。

阿明来自奥地利,从小在阿尔卑斯山脚下长大,来到中国前,在英国开着一家物流公司。阿明的爱人黄琼是湖北咸宁人,二人之所以选择在宏村生活,缘起于一次出游。2021年5月,在黄琼的提议下,一家人来到宏村旅游。“第一次到宏村,我就被这里的建筑和风景迷住了。有一种和我的故乡不同的美,非常让人震撼。”阿明说,从那时起,他就萌生了在宏村生活的念头。游玩结束后不久,阿明和黄琼便在黟县宏村镇塔川村开起了民宿,取名“阿琳娜花园”。“阿琳娜是我女儿的名字,我希望她能充分享受大自然的乐趣。”阿明介绍,民宿的建筑主体是一栋两百多年的古徽州老宅,一共有13间客房,内部设有西餐厅等西式风格的元素,可以说是中西合璧。“民宿是塔川秋色的绝佳拍摄地,人气很高,不少游客慕名而来。”黄琼说道。2023年,夫妻俩又在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开了一家餐厅,取名“阿琳娜披萨咖啡店”,再次成为许多游客拍照打卡的“网红”店铺。

“现在,宏村的名气越来越高,外国游客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所以我平时也会免费教村干部和商户英语,让他们和老外的交流更方便。”阿明笑言,经过在黟县几年的生活,觉得自己的生活习惯越来越像本地人了。“在这里,我们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希望能有更多的游客来到宏村,感受这里独特的美。”阿明说。

霸王虞姬重新“火”起来

去年11月,一群韩国游客千里迢迢来安徽旅游。这支由该国中文系学者和教授组成的旅行团一到安徽便直奔蚌埠市固镇县。这座皖北小镇被誉为世界七大古战场之一的楚汉争霸终结地。2000多年前,刘邦在此大败项羽,并最终让大汉王朝登上中国历史舞台。“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历史典故也由此而生。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在垓下遗址展示馆前,韩国学者齐声吟诵《垓下歌》,用诗歌跨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场文化之旅,不仅是对垓下深厚汉文化的一次致敬,更是固镇吸引众多国外游客的一次生动写照。走进垓下遗址景区,霸王别姬雕塑巍然屹立,2000多年前金戈铁马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垓下遗址被列为“2009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中国”五千年文明探源的重要项目。

如今,这座国家4A级景区,入驻了诸如剪纸、布艺、泗州戏、陶艺、竹木雕、书法、拓印等一批非遗项目,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景区还将非遗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康养旅游等结合,精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线路,让游客沉浸体验非遗之美。值得一提的是,曾经的古战场今天却是满满的“科技感”。景区内打造了包括霸王别姬馆、垓下之战场景复原展示、楚汉文化体验馆等一系列景点,通过3D艺术画、全息投影和沉浸式场景体验等科技手段,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2000多年前楚汉战场的风云变幻。“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形式,让垓下的历史故事更加鲜活。”垓下景区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景区已打造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包括非遗、汉文化、国防教育和中医药研学等主题,吸引了大量游客。固镇正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串点成线,推出史前考古探源、非遗传承、民俗文化展示、考古现场参观等10多个经典研学主题系列,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为游客开启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之旅。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杨丹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