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走进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梅子镇民乐村的百亩反季人参果种植基地,只见金黄色的果实圆润饱满,累累硕果掩映在翠绿的叶片间,工人们正忙着采摘。基地负责人余永泽轻轻掰开一个果实,露出晶莹剔透、糖心丰富的果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今年的果子品质特别好,糖心足、甜度高,市场价比往年每斤能高出两三块钱!”
工人采摘人参果。鲁永丽 摄
这片丰收的果园,是梅子镇近年来探索“烟+果”轮作模式的生动实践。以往,当地烟叶采收后,土地便闲置至冬,不仅造成资源浪费,农民收入也出现“空档期”。
如今,村民们巧妙地利用土地空档期,在9月烟叶采收结束后迅速种植反季人参果,11月就开始挂果,春节前后进入销售旺季,恰好填补了水果市场的空缺,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我们估算,每亩产量可达4吨左右,按当前市场价计算,纯利润能达到1.8万元。”余永泽细数着经济账。他特别提到,梅子镇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自然环境,使人参果糖分积累更充分,口感更加清甜,深受市场青睐。目前,这批人参果一采摘完毕便被预订一空,主要销往昆明、成都等大中城市。
产业的兴旺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在民乐村村委会的操场上,村民们正围坐在一起分拣果实。村民李家勇一边麻利地挑拣果子,一边高兴地说:“以前烤烟收完就闲着,现在来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00块钱,还能照顾家里老人孩子。”像李家勇这样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50多人,他们大多是本地的烤烟种植者,如今通过“烟+果”轮作和就近务工,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
村民们正在分拣人参果。鲁永丽 摄
梅子镇镇政府人大主席姚正学介绍,近年来,当地将烟后农作物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除人参果外,还推广种植冬玉米、荷兰豆、西葫芦等高效经济作物。这种轮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稳定了农民收入,实现了“米袋子”和“钱袋子”的双重丰收。
夜幕降临,最后一车人参果装载完毕,余永泽站在田埂上,目送货车缓缓驶向县城。转身间,新一茬人参果的花苞在夕阳的余晖中悄然绽放。他满怀期待地说:“如果下一批果子长势良好,还能再迎一波好行情。”余永泽拍去身上的泥土,再次走向田间,那里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随着“烟+果”轮作模式的深入推广,梅子镇的乡村振兴之路愈发宽广。曾经的冬闲田变成了增收的宝地,村民们的生活也如同这清甜的人参果一般,甜蜜且充满希望。
作者:张英 鲁永丽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