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盐碱地上“柿柿红”
——看辽宁盘锦碱地柿子名片如何擦亮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葛羚羚
  • 作者:赵艺璇 于险峰
  • 2025-04-25 16:26:19

一身橙红,长着“绿腚儿”,带着“青筋”,比普通西红柿个头小,拿在手上又挺“瓷实”。轻轻咬开果皮,一声清脆的“嘎吱”声,随之而来的是丰富的果汁,如同清泉般喷薄而出,瞬间充满口腔,带来满满的满足感。这便是辽宁省盘锦市特有的农产品——盘锦碱地柿子。

2017年,“盘锦碱地柿子”成功登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成为继“盘锦大米”“盘锦河蟹”之后盘锦农业的第三张名片。

如何把名片擦亮,把品牌打响呢?在盘锦市,从政府部门到科研院所,从龙头企业到普通种植户,各方协同合作,拧成一股绳,把控品质、制定标准、打造品牌,把盘锦碱地柿子送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和果篮。

把控品质,保证独特风味

三日酸甜,七日甘甜,这是盘锦碱地柿子独特的风味。盘锦市位于辽河三角洲的中心地带,这里的土壤以盐化草甸土为主。相对较高盐分的土壤和灌溉水,能够促进西红柿糖分的形成和转化,从而孕育出独具地方特色的碱地西红柿。

据测算,盘锦碱地柿子的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8.1%,是普通西红柿的1.65倍;甜度系数为6.33,是西红柿番茄的2.07倍。“不仅味道好,我们盘锦的柿子还特别有营养。”盘山县太平凯地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综合部部长郭斌向记者介绍道,“碱地柿子吸收了土壤中丰富的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维生素C、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含量比普通西红柿更高。”

保证这份美味和营养的关键,在于盘锦对西红柿品质的严格要求。记者见到盘山县太平镇西红柿种植户王红芳时,她正弯着腰在大棚里忙碌着。眼前,一株株藤蔓绕着绳子向上生长,枝叶青翠,橙红色的西红柿点缀其中,十分耀眼。远处,一台台风机和补光灯整齐悬挂在空中,LED屏幕上显示着棚内的温度、湿度。

169211王红芳在展示刚采摘的盘锦碱地柿子。

这时,有老顾客亲自到棚里下单,要买四箱西红柿:“他们家的柿子品质好,比别家的更甜,我这次过来买几箱送给朋友。”“每次过年前都是生意最好的时候,买柿子需要提前半个月预订,外地的在微信上下单,本地的就直接来棚里找我。”王红芳说着话,手上的活丝毫不耽误,她正一排排寻找成熟的西红柿放进泡沫箱。种植碱地柿子30余年,每到生产的关键环节,她和丈夫总是亲力亲为,悉心照料每一株西红柿。如今,他们经营着七个大棚,每到产季,碱地柿子总供不应求。

“为了保证柿子的品质,我们开展盘锦碱地柿子质量安全检测和特色营养品质评价,对土壤、灌溉水及农产品营养成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构建地理标志农产品盘锦碱地柿子特征品质指标,不断完善盘锦碱地柿子特色品质和质量安全跟踪监测与评价。”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大庆表示。同时,盘锦市还搭建了盘锦碱地柿子溯源监管平台及设备,使农产品身份标识化和全程数字化,记录种植环境、生产环境、销售等信息,推动产品可追溯。

制定标准,形成技术规范

在盘锦干农业,几乎没有人不知道“95后”新农人郭佳明。2016年,郭佳明辞去工作回到家乡,成立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碱地柿子成为主营业务。他决心通过现代科技的力量,让家乡的碱地柿子走出盘锦,带领父老乡亲致富。

经过反复钻研和试验,郭佳明取得了盘锦碱地柿子栽培方法等四项技术专利,开创碱地柿子生产全过程种植技术标准。他带领团队共同编写的《盘锦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规程》成为指导公司碱地柿子生产种植全过程技术标准,《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盘锦碱地柿子种植技术规程》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与此同时,他也通过办讲座、做培训等方式,将技术方法拆解开来,传授给周边的种植户。“什么时候出花、什么时候打叶、什么时候摘果,这些我们都给它细化出来了。就像咱们买了一个手机,功能再多你不会用也不行,我们相当于给农户做了一个很详细的说明书,你看了之后就知道怎么操作。”郭佳明说。9年间,郭佳明和团队免费培训5000余人次,带动周边1200多名农民加入碱地柿子种植队伍,辐射周边13余个村,带动其他县区8个村,平均每户村民年收入增长2万至3万元。

“我们选了三家企业设为盘锦碱地柿子核心生产基地,盘锦菜根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还有四家企业作为盘锦碱地柿子核心示范生产主体,开展工厂化优质种苗的应用、土壤健康培育、水肥一体化、设施环境调控、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采收分级标准等技术应用,以此带动其他生产经营主体。”盘锦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冯大庆介绍道。

2021年以来,盘锦市发布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盘锦碱地柿子(盘锦盐碱地番茄)DB2111/T 0018-2021》。此外,盘锦市还起草制订碱地柿子关键技术环节《日光温室补光灯应用技术规程》《夏季高温闷棚土壤消毒技术规程》《日光温室碱地柿子套种玉米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构建执行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组织召开地理标志农产品盘锦碱地柿子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及管理宣传培训班,开展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市场营销、品牌建设、信息化、农产品质量追溯等内容培训。《全产业链技术集成在地理标志农产品盘锦碱地柿子发展中的应用项目》获2024年辽宁农业科技贡献奖三等奖。

打造品牌,擦亮区域名片

走进盘锦市齐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一箱箱等待封装的碱地柿子映入眼帘,西红柿被泡沫网套包裹着,整齐排列在纸箱内。“这些都是打包好准备出货的柿子,包装盒都是市里统一的,按照标准生产的企业才能用。”齐丰告诉记者。绿色箱体的中心印着碱地柿子的图片,一旁从上至下依次是“盘锦碱地柿子”的标志、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专用公共标识。“用这种统一的包装盒,既能给我们的产品做认证,又能宣传盘锦碱地柿子的品牌形象。”齐丰说。

目前,盘锦碱地柿子种植规模已超过6600栋棚日光温室,年总产量6万吨,年产值在6亿元以上,带动农户5千余户,现有授权使用“盘锦碱地柿子”农产品地理标志企业16家。

此外,为促进碱地柿子相关产业发展,2021年8月,以盘锦锦辉农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32家上下游企业及197户种植户成立了产业联盟。联盟成员统一种子、化肥等农资的进货渠道,在源头上形成标准,同时把控成本。在技术层面,联盟成员互相切磋、借鉴,在提升种植技术的同时也促进了种植技术规范化,提升了碱地柿子品牌价值。经过不断努力,该产业联盟通过“联盟+公司+基地+农户+客户”机制,实现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幅提升碱地柿子标准化生产水平。

近年来,盘锦市在碱地柿子品牌塑造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举办盘锦碱地柿子文化节暨品牌发布会活动,重点开展盘锦碱地柿子品牌推介,地理标志授权企业全部参展;依托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地标产品展销会等重大展会,让盘锦碱地柿子频频“刷脸”;盘锦碱地柿子2024年被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颗小柿子,带动一座城。随着一季又一季柿子的上市,盘锦碱地柿子这张名片还将被不断擦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赵艺璇 于险峰 图/文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