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金动态 详情

雪山下的账本和稿纸——一名农商人的初心接力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吴叶琪
  • 作者:邓功鑫
  • 2025-04-27 09:34:06

匆匆离开审计部已有一年多,一直不知道怎样表达换岗时的心境,思来想去,还是决定写一些感想,献给所有奋战在审计一线与默默耕耘在后台岗位的同仁,无论台前幕后,你我皆是农商大厦的基石,无论风雨晴岚,初心始终是照亮征程的明灯。

2017年的春天,序时审计在四川农信系统全面铺开,当时的州联社面向全州选拔审计人员。彼时的我,刚满三年基层柜员生涯,对审计工作的认知仅停留在“查账”二字。报名时虽怀揣“离女友近一点”的私心,却未曾料到,这次选择竟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人生之门。  

回首七年的点点滴滴,那些与数字为伴、与风险博弈的日子,那些为四川阿坝农商银行健康发展保驾护航的日日夜夜,都化作了珍贵的回忆,也成为我人生道路上宝贵的财富。从2017年初入审计部的青涩,到2024年转岗办公室的从容,这段跨越七年的旅程,不仅承载着个人成长的烙印,更见证了阿坝农商银行在风险防控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坚实步伐。  

初到审计部,我与六七名“同年兵”面面相觑。我们大多来自基层网点,习惯于“三尺柜台”前的重复操作,面对审计工作中复杂的业务流程、浩如烟海的业务数据以及形形色色的检查对象,兴奋与忐忑交织在每个人的眼底。犹记得第一次参与现场审计时,我手忙脚乱地翻着凭证,连“穿行测试”的概念都一知半解。前辈见状,拍了拍我的肩:“别急,审计是门手艺,得靠时间磨。”  

为了快速成长,我们白天跟着前辈跑网点、查账目、做底稿,晚上则挤在酒店房间里啃《审计准则》、研究案例、练习审计软件。一摞摞文件堆满床头,键盘敲击声常伴月至中天。那时的我们,像极了一群饥渴的学徒,用笨拙却执着的努力,试图揭开审计的神秘面纱。  

审计工作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七年里,我的足迹遍布阿坝州13个县、160余个乡镇网点,从高原牧区到深山村落,从繁华城区到偏远乡镇,行李箱中永远备着厚厚的外套、感冒药和充电宝——那是长期出差的“生存三件套”。  

记忆最深的是2019年冬天的一次专项审计。某支行贷款数据异常,为核实真相,我和同事在零下十几摄氏度的草地县连续驻扎两周。白天翻查凭证、走访客户,晚上核对数据、撰写报告,冻僵的手指在键盘上艰难跳动,哈气在电脑屏幕上结了一层薄霜。最终,我们揪出了一笔违规关联贷款,为单位避免了数百万元损失。返程那日,支行行长握着我的手苦笑:“你们审计人,真是‘铁面’啊!”我摇摇头:“不是铁面,是责任。”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七年间,我亲历过被审计单位的不配合甚至冷眼,也曾在深夜接到家人的电话时愧疚无言——孩子过生日时,我正奔波在去往九寨沟的国道213线上;母亲住院手术,我只能隔着视频默默流泪。审计人的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与家人错过的节日,是行李箱里永远收拾不完的换洗衣物,是凌晨三点酒店房间里孤独的台灯。  

但正是这样的磨砺,让我从“门外汉”蜕变为能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那些与风险博弈的日夜,那些在数据海洋中抽丝剥茧的瞬间,锻造了我对细节的敏锐嗅觉。正如老领导常说的:“审计人的价值,不在于查出多少问题,而在于守护了多少人的心血。”  

2024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审计部转岗至办公室从事文秘和宣传工作。放下计算器,拿起笔杆子;告别四处奔波的行李箱,面对整齐的办公桌——身份的转变曾让我一度无措。  

首次撰写年度总结报告时,我习惯性地将每个数据反复核对三遍,甚至不自觉地在文中插入“风险提示”。主任打趣道:“审计后遗症不轻啊!”我赧然一笑,心底却泛起涟漪。原来,七年的审计生涯早已将严谨、细致与责任镌刻进骨子里。如今,这些特质成为我在新岗位上的独特优势:撰写材料时逻辑缜密,协调事务时注重细节,宣传稿件中亦能融入风险管理的深层思考。  

办公室的工作少了惊心动魄的博弈,却多了润物无声的沉淀。当我将审计案例转化为风险警示文章,当我把农商银行服务“三农”的事迹写成报道,当我看到同事们因一篇清晰的会议纪要而提高效率时,一种全新的成就感油然而生。这里虽无冲锋陷阵的硝烟,却同样是护航阿坝农商银行发展的战场。  

如今,每当我路过审计部的办公室,依然会驻足凝望——那里有青春的热血,有战友的欢笑,更有无数个为真相较劲的日夜。审计生涯赋予我的不仅是专业能力,更是一种刻进生命里的使命感:对数字敬畏,对规则坚守,对真相执着。  

而现在的办公室岗位,则让我以另一种方式延续这份使命。键盘敲击间,我将审计人“求真务实”的作风注入字里行间;宣传活动中,我用“风险意识”为每一场宣传把好关。两种岗位,一种初心,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为阿坝农商银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的赤诚。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愿做一座桥——一头连着过去七年风雨兼程的积淀,一头通向未来服务“三农”、助力地方经济的星辰大海。这条路或许不再需要频繁跋山涉水,但我将以笔为犁,继续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属于阿坝农商人的荣光。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