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走进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龙泉镇卡拉村,只见阳光均匀地洒在村道上,整洁的路面与错落有致的苗家木楼、绿意盎然的庭院相互映衬,宛如一幅绝美的田园画卷。
走进村内,就看见依托村庄的秀美风光,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的村民王志芬正忙着清扫自家客栈的庭院。谈及村里的变化,王志芬感慨万千:“以前垃圾、污水到处都是,环境差得很,现在村里到处都有垃圾箱,还统一规划了排污沟渠,厕所和路边的脏水都排进沟渠里,游客都夸我们村卫生好、环境舒服。”如今,王志芬家已成为卡拉村环境治理的示范点。
近年来,丹寨县秉持绿色发展理念,以“两清两改两治理”为抓手,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实现生活污水100%达标排放;增设垃圾分类收集点、配备专职保洁员,形成了“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的垃圾处理模式。
“我们建立了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机制,以沿环村公路、房前屋后、村内景点、经营农户为重点,开展‘三化’‘六净’专项治理行动,定期评选示范户和后进户,形成以户带动网格、以网格带动村的良好局面,打造出‘一院一品、一路一景’的美丽特色乡村。”卡拉村党支部副书记王玉金说,截至目前,卡拉村共设置垃圾箱27个,建成1座污水处理厂。
在卡拉村通过一系列举措打造出美丽乡村样板的同时,丹寨的其他村庄也在积极落实人居环境提升的工作路径。
“小厕所”带来的“大变革”。在金泉街道中华村,“两改”(“改厕”和“改圈”)成为该村人居环境提升的突破口,过去“一个土坑两块板”的旱厕,如今变成了配备冲水设施和三格化粪池的卫生厕所。
“以前还没改的时候,只是挖一个坑,搭几个石头,也不卫生,也不好打扫卫生。现在政策好了,政府补贴钱给我们改水厕,现在厕所干净又卫生,粪污水也排到化粪池,一点臭味都没有。”中华村村民潘霞章说,截至目前,中华村厕所改造覆盖率已达95%。
从“脏乱差”到“绿净美”,丹寨县正以“小切口”推动“大变革”,让村民成为环境治理的参与者、受益者。如今的丹寨县,一个个如卡拉村、中华村般的美丽乡村正破茧成蝶,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乡村振兴提供持久动能。
截至目前,丹寨县已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改造1.5万户,普及率达82.38%;建成垃圾收集点600余个,收转运站5个,配备垃圾清运车19辆、转运车5辆和压缩转运车2辆,实现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全覆盖;全县农村生活污水管网设施覆盖60个行政村居,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4.4%。
作者:潘蝶 杨雪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佳兴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