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热点 详情

科技赋能农业 智慧引领未来——2025苏州科技强农大会暨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对接活动观察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何沁屿
  • 作者:陈兵 王臻 李文博
  • 2025-04-28 22:35:52

“阳澄湖1号”大闸蟹、“AI+农业”农产品管理平台、多模态农业植保机器人……在日前举办的2025苏州科技强农大会暨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对接活动上,一批代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集中亮相。作为今年江苏省苏州市农业科技领域一次高规格的集中发布,大会不仅释放出政策、资本、技术等多重利好信号,也展示了苏州以科技强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成果发布看苏州农业的科技底气

“苏湖熟,天下足”。农业在苏州经济版图中占比虽不大,却始终是这座城市的“底色”。近年来,这座制造业强市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4.6%,位居全省首位,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设施农业、林果业、渔业等特色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为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经济大省要挑大梁。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这不仅为苏州指明了科技强农的新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时代要求。

此次大会上,“十四五”苏州农业科技重点成果重磅发布。14个农业科技重点成果聚焦优质种业、数智农业、生物制造、绿色农业等领域,集中展现了苏州科技强农之路的扎实步伐。

在种业端,苏州采用优良食味水稻新品种选育及质效提升技术,育成优质食味水稻新品种34个,累计推广面积300万亩,直接拉动9亿元经济效益;在生产端,以全天候云端管理为手段,构建大田智慧化农场关键技术及装备体系,实现了人力减半、农资节省超15%、效率提升20%的多维收益;在流通端,冷链全链数智化集成应用将农产品保鲜期延长至原来的2-6倍,推动农产品价值链“增厚提质”。

在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刘小涛看来,消费市场庞大、产业基础雄厚、应用场景丰富构成了苏州科技强农的三重优势。会上他表示,苏州将持续完善农业科技转化路径,“为前沿技术转化培育‘试验田’,为优秀人才创业栽下‘梧桐树’,为投资项目落地修好‘灌溉渠’”,通过完善机制、优化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落到产业链。

政策+资本联动,挺进科技强农“深水区”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道路上,苏州并未止步于单点突破,而是通过政策引导、机制保障、金融支持的协同推进,形成合力,展现出这座城市在农业领域求新求变的魄力与担当。

大会上,《苏州市科技强农行动计划(2025—2027年)》正式发布,明确了未来三年和五年的行动目标:到2027年,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至78%以上,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9%,农业领域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0家;到2030年,初步将苏州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农业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引育、农业科技创新成果集成转化转移的高地。

同步发布的《关于促进苏州市科技强农的若干措施》,则列出了政策落地落实的具体支持举措。《措施》将聚焦种源保护品种创新、耕地质量保护提升、高端农机装备研制、“AI+农业”大模型建设、打造动物生物制品产业集群等12个关键领域,加大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

为支持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难题,大会还发布了2025年度科技强农“揭榜挂帅”攻关项目指南,包括“阳澄湖大闸蟹耐高温新品系选育”“稻麦两熟农田提产增汇与控量增效协同技术体系研发与应用”2个重点项目,以及生物育种、高端农机、智慧农业3个专题的18个面上项目,不设门槛,不论出身,引全球英才揭榜。

苏州首支专注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投基金——苏州农业产业科创投资基金也在此次大会上亮相,总规模20亿元。与传统农业基金不同,这只基金的投向聚焦在高端农业智能装备、现代生物育种科技、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前沿领域。在“长周期、重技术”的农业赛道上,苏州显然希望用“耐心资本”来培育更多“慢生长”的硬核科技项目。

从产业平台到合作签约,苏州还在构建更强的“承接能力”。大会期间,7大平台载体举行授牌揭牌仪式,同步完成金额超60亿元的42项合作签约。这些载体和项目的落地,标志着苏州正着力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打通从创新到产业的转化链条。

新质生产力落地,农业科技从“试验田”走向“主战场”

在本次大会的农业前沿科技成果交流对接活动和成果展示区,一批新品种、新装备集中亮相,让“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抽象概念在苏州有了清晰的现实落点。

中华绒螯蟹“阳澄湖1号”是第一个经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阳澄湖大闸蟹新品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苏州市4家单位历时十余年、经连续5代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青背、白肚、黄毛、金爪、壳薄、体壮、肥美等特征,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生长速度比普通大闸蟹快19%以上,大规格比例提高21%以上,展现出了优良的市场潜力。

在“农业+AI”方向,由苏州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打造的“作物云”平台,正在为智能化农情管理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围绕补贴发放责任重、农技服务响应慢、农情调度依赖人力等痛点,该平台融合人工智能与遥感技术,农户只需用手机拍摄1~2张田间照片上传,系统便能高效识别“人、地、物”三类信息,实现农情数据的快速采集与反馈。

“平台还打通了从拍照申报到领取补贴的全流程,补贴最快一天就能到账。”平台开发方中科禾信遥感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明告诉记者,目前“作物云”已构建起独属于苏州本地的估产模型,并通过接入DeepSeek,为全市农户生成生产画像,使农技人员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情研判与技术指导。

生物制造、智能农机领域同样有看点:紫杉醇合成关键环节被我国科学家破解、牛支原体灭活疫苗(HM 株)将于近期获批上市、多模态农业植保机器人在丘陵山地自如作业……一批批前沿技术的集中亮相,释放出明确的信号:农业科技不再只是局限于田间地头,而是向着更高层级的工业化、智能化、绿色化系统跃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这个播种希望的春天里,苏州种下的科技强农“金种子”,终将结出累累硕果,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蹚出新路子、创造新经验。

大会设有农业前沿科技成果展示区,围绕优质种业、AI+农业、生物制造、营养健康四个方向,展示苏州及全国的农业前沿科技成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兵 王臻 李文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