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青山藏瑰宝,千年药香润民生。在乡村振兴的壮阔画卷中,一座座深山里沉寂已久的本草资源正焕发新生——当地通过整合生态优势,推进中药材生产高质量发展,将“药香密码”转化为富民产业的金钥匙。
科学种植有指南
初夏时节,走进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太拥镇翁王村,连片的钩藤郁郁葱葱,农户们正忙着除草、追肥。“以前种钩藤东一片西一片,产量低还难管理。现在县里划了适种区,教我们科学种植,产量翻了一番!”村民王昌荣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算起了账,“今年我家种了20亩,每亩产钩藤鲜枝条800斤以上,按钩藤鲜枝条2024年平均市场价每斤5元计算,总收入能超8万元。”
剑河县是贵州钩藤的核心产区,以“天然药库”和“钩藤之乡”闻名。剑河钩藤是产于剑河县域内的茜草科钩藤属植物钩藤,以干燥带钩茎枝入药,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的藤蔓上自然弯曲着一个个金色的小钩,形似月牙,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金钩钩’。”剑河县委常委、副县长郑金龙手拿剑河钩藤介绍,这种以带钩茎枝入药的珍贵药材,具有清热平肝、息风定惊等功效,是中医临床常用药之一。
为了保证剑河钩藤的质量和产量,当地制定了《地理标志产品剑河钩藤生产技术规程》,对苗木繁育、采收加工、质量标准与检测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过去由于种植分散、管理粗放,产业效益未能充分释放。近年来,依托山地气候和土壤特点,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合作推进标准化种植和深加工技术研发,并配套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郑金龙说,目前,全县钩藤种植面积达13.7万亩,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因种植规模大覆盖广,农户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同,其产量不等,但全县每亩产钩藤鲜枝条600斤以上,年产钩藤4.11万吨,年产值超4亿元。
品质提升有举措
从剑河县出发,400多公里的距离,就来到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这里既有百合、“三木”药材、玄参、黄连、白术等常用大宗药材品种,又有半夏、虎杖、五倍子等地方特色的品种,还有重楼、白及等濒危名贵药材。“10万亩野生药材与20万亩人工种植基地交相辉映,形成洗洛、石牌、兴隆百合种植产业带和大安黄柏基地等特色产区,绘就‘山顶厚朴成林、山腰黄柏连片、山脚百合飘香’的立体生态画卷。”龙山县副县长曾首英介绍。
清晨,在龙山县石牌镇上母村的千亩百合基地里,连片的百合一望无边,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这是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百合)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产出的百合鳞茎饱满、口感清甜,很受市场欢迎。”种植大户张光朝说,“县里帮我们推广了水旱轮作种植技术,一年种植水稻,一年种植百合,百合亩产比往年提高了20%。”
龙山县地处武陵山区腹地,凭借独特的山地气候和富硒土壤,重点发展百合、黄柏、厚朴等特色中药材产业。在苗儿滩镇,技术员田明正指导药农进行黄柏幼苗移栽。“我们优选川黄柏品种,采用‘林药间作’模式。”他指着刚栽下的幼苗介绍,“在黄柏林下套种黄精等喜阴药材,既节约土地,又能形成小气候,五年后亩产值可达2万元。”目前,全县黄柏种植面积已达5.3万亩,带动2300余户农户参与。
依托林地资源优势,龙山县因地制宜,发展“拟境栽培”“人种天养”与现代农业规范化种植相结合的生态种植。“严格控制化学农药、化肥、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大力推广中药生态种植模式和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曾首英介绍,全力构建“百亩示范片+千亩示范基地+万亩乡镇”梯次发展格局,示范带动企业、合作社及农户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种植基地,不断提升标准化基地覆盖率。
产业发展助增收
对于剑河钩藤而言,出钩率和钩藤碱的含量决定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值,有“一克钩藤碱一克金”的说法。剑河县依托“中国钩藤之乡”的品牌优势,近年来重点突破深加工瓶颈。引进生物科技企业,开发出钩藤碱片剂、降压颗粒等多个深加工产品。
“以前卖鲜藤每公斤才8元,2024年达到10元,若将带钩茎枝裁剪成的市场上交易钩藤统货能卖到30元。”南寨镇展留村村民潘年英算着账,她家20亩钩藤今年收入预计突破12万元。“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2024年钩藤产业链种植端已覆盖剑河县群众1.3万户,钩藤产业综合产值达5.2亿元。”郑金龙说,“剑河县围绕打造健康医药十亿级产业集群的目标,充分挖掘苗侗特色医药资源,还要进一步开发降压保健品、中药饮片等系列产品,并打造钩藤康养旅游基地,要让每一株钩藤都‘钩’住最大价值。”
“中药材种植基地示范县”“中药材产业兴业先锋县”“乡村振兴道地药材发展示范县”,拥有1441种中药材的龙山县,所产中药材以道地、绿色、生态著称,与众多全国性药行市场及大型药企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全县中药材年产鲜货15万吨,年产值27亿元。培育规模以上中药材加工企业48家,拥有中药材专利29件。”曾首英说。
在龙山县的中药材加工产业园内,一筐筐龙山百合经过分拣、剥片、清洗、烘干等工序,变成了百合干片、百合精粉、百合面条等加工产品。“手脚利索点,一天剥百合能挣三四百块,比打工还划算!”石牌镇药农刘大跃的感慨道出全县11万中药材产业从业者的心声。
“去年我家10亩黄柏,光卖鲜叶就赚了3万元。”苗儿滩镇药农田小笛笑着说。依托“湘西药库”的资源优势,龙山县的中药材产业链越来越完善。“整棵树都是宝,不单能卖树皮,厚朴叶还能提取精油,亩收益从8000元涨到了2万元。”
中医药的根脉在田野,药香里的中国智慧需要代代守护。从剑河的钩藤到龙山的百合,一株株道地药材承载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功效,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用科技为传统赋能,用匠心为品质护航,神奇的东方本草必将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