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解锁中药材“三金”方程式——一个革命老区的道地药材产业升级样本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何沁屿
  • 作者:孙莹
  • 2025-04-29 23:06:42

车轮碾过蜿蜒的山路,四个多小时的行程里,喀斯特峰林如翠绿的浪涛在窗外翻涌。从广西柳州到河池东兰县,每一道转弯都掀开一页新的风景——墨绿的群山、盘旋的公路、偶尔掠过山腰的薄雾,将这片革命老区的壮美与坚韧勾勒得淋漓尽致。

当海拔渐升,成片的岩黄连在阳光下尽情舒展。这里,曾是红七军战斗过的热土,如今正以另一种方式播种希望:生态种植的“药香”随山风飘出深谷,成为乡村振兴的新注脚。

生态生金:绿水青山孕育道地药香

地处广西西北部的河池市东兰县,以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丰富的药材资源。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达84.35%,温润的气候条件与富硒的优质土壤相得益彰,造就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据广西中药资源信息管理平台显示,全县境内分布着768种中药材,其中岩黄连、铁皮石斛等道地药材因其卓越品质而享誉业界。

在四面环山的东兰县武篆镇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高级农艺师韦忠福正仔细察看岩黄连的生长情况。“我们基地种植的岩黄连品质特别优良,经过专业检测,基地的气候、土壤和水质条件都非常理想,光照充足、海拔适宜,没有工业污染。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我们产出的岩黄连有效成分含量达到其他产区的两倍。”正是这样上乘的品质,使其成为广西河丰药业岩黄连注射液原料的“独家供应源”。

唐恢天(右)正指导村民采收岩黄连。周小宇 摄

作为当地道地中药材,岩黄连以其清热解毒、止痛止血的独特功效而闻名。时值收获季节,随手采撷一株,清新药香便扑鼻而来;轻摘一片嫩叶入口,纯正浓郁的苦味立即在唇齿间弥漫开来,这正是优质岩黄连无可替代的鲜明印记。“岩黄连全株入药,其中花和根的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河丰药业负责人唐恢天介绍,“在这片原生态环境中培育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含量与野生药材基本持平。我们的理念就是种植好的药材,这样才能够生产出好的药品。”基地的岩黄连干货亩产可达100-150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每公斤250元计算,亩产值超过2.5万元。更难得的是,这里的每一味中药材都实现了“订单式”生产——“我们每个种植品种都有对口药企支撑,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种植规模,并实行保价收购机制,彻底解决了销路问题。”

种好药材才能产好药,东兰县坚持这一理念,出台了《东兰县中草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东兰县中医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2025年)》等政策。“我们积极引导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以财政补贴、技术指导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如今全县中药材累计种植面积达17.18万亩。”东兰县副县长潘华凯介绍,为有力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当地还成立了中医药发展中心,是全区首个县政府直管正科级单位。

粮药生金:沃土轮作成就双季丰收

“这两天岩黄连一收完,乡亲们就要准备插秧了。”韦忠福说,基地采取“药-粮”轮作模式:每年11月播种岩黄连,来年5月采收后立即交还农户种植水稻,实现“收药即种粮”的无缝衔接。

“这种模式让土地利用率翻倍。”东兰县中医药发展中心主任黄金丽介绍,“岩黄连生长周期短、效益高,半年即可收获。种完药材接着种水稻,因前茬中药材土质疏松、施肥充足,水稻病虫害少、产量提升。”更妙的是,稻田蓄水恰好为下一轮药材种植消毒灭菌,形成良性循环。

在农业种植创新的舞台上,山乌龟与玉米组成的“高低配”搭档格外引人注目。山乌龟又名金不换、地不容,有清热解毒、散瘀消肿、健胃止痛的疗效,但其生长周期长达三年且喜阴。“它们所形成的‘粮药套种’模式,以精妙的空间布局与生长节奏互补,开创出优势尽显的新型种植范式。玉米生长期间可为山乌龟遮阴,其秸秆能替代传统搭架材料,两者肥料还能互补利用。这对‘黄金搭档’亩产值超3万元。玉米年年有收成,山乌龟则在三年后带来丰厚回报,实现长短结合、持续增收。”黄金丽说。

走进八角林间,一丛丛翠绿的肿节风在树荫下茁壮生长。黄金丽随手摘下一片嫩叶,“瞧瞧,这可是咱们林下经济的‘当家花魁’——草珊瑚,中药界响当当的‘天然抗生素’!”说着,她将嫩叶放入口中轻嚼,“尝尝看,清冽药香瞬间席卷舌尖,凉意顺着喉咙直往下窜,整个人都清爽了!”作为典型的喜阴药材,肿节风在这片林间尽显独特魅力。这种多年生植物宛如一座取之不尽的“绿色药库”,一年两季的采收期,源源不断地带来收益。更神奇的是,上方繁茂的林木枝叶,如同天然的遮阳伞,为肿节风撑起一片温润荫凉;而肿节风在生长过程中,又巧妙地推动着林地生态的良性循环,二者相互依偎、彼此成就,共同构建起一个生机勃勃的共生系统。“整个河池市的中草药有2879种,占广西全区药用植物资源的62.3%,而林下经济在全广西推广性是最强的。”广西中小企业联合会书记张志生说。

正在基地工作的壮族妇女韦凤艳的账本很实在:“土地流转有租金,自家水稻照常种植,每天基地务工收入100元,加上卖农家肥的额外收益,一年算下来能增收1万多元。最关键的是不耽误照顾家里老人小孩,农活家事两不误。”仅红里村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就能带动周边1000多户农户务工。

融合生金:从药田到药膳的增值密码

在柳州市福旺国医堂,一进门就能看到别具特色的中药药膳药茶奶茶馆,格外引人注目。这里与传统奶茶店截然不同——“美容美白茶”中黄精与芡实相得益彰,“安神助眠茶”里酸枣仁与麦冬相映成趣,每一杯都是精心调配的可饮用“中药方剂”。

福旺国医堂中药药膳药茶奶茶馆。孙莹 摄

“我们这是把《本草纲目》泡进了茶杯里。”茶饮师手持一杯“补气养血茶”,杯中黄芪、生晒参、枸杞子随着茶汤轻盈舞动。作为福旺国医堂创始人,唐恢天介绍这些创新饮品均源自中医经典方剂,只是以现代茶饮形式重新演绎。“既保留了药材功效,又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偏好。”正在品尝的顾客李可欣笑着说:“终于找到既好喝又养生的‘奶茶’了,再也不用被妈妈追着灌苦药。”

福旺国医堂的茶饮师正在制作药茶。孙莹 摄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不仅体现在茶饮中,更深入到产业链的每个环节。在东兰中草药产业园,总投资3500万元的岩黄连注射剂生产线正在进行最后调试。项目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000万支注射液、创收1.6亿元的规模效益。与此同时,河丰药业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提取系统、精细化研磨装置等4项科技成果已成功落地,从原料加工到成品生产的全流程都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目前全县已构建起完善的中医药服务体系。”东兰县委副书记、县长白玛泽仁介绍,“9家医疗机构开设中医特色门诊,14个乡镇卫生院均设中医科,75个村卫生室可提供中医药服务。”今年广西“三月三”期间,中医药文化以诗意之姿走进校园,孩子们沉浸在“中医药文化诗词鉴赏”的古韵中,陶醉在“小药材大妙用”的趣味展示里。东兰以匠心巧思,将墨米、板栗等特色农产品与铁皮石斛、牛大力等道地药材完美融合,经传统技法与现代工艺的碰撞,孕育出200余道色香味俱全的药膳佳肴。同时,7款养生茶饮系列也同步推出,让传统养生智慧化作沁人心脾的甘甜。这些承载着壮乡智慧的特色产品,年产值已突破千万元大关,宛如金色纽带,一头系着古老的中医药文化,一头牵着乡村振兴的希望,成为带动农户增收的强劲新引擎。

首届中药(壮瑶药)药膳大赛的余香犹在,产业融合已结出硕果:2025年第一季度,86.71万游客慕名体验“生态康养”之旅,带动消费9.4亿元。依托17万亩药田和768种道地药材,东兰成功打造“采药体验-药膳品尝-中医疗养”的特色文旅闭环,让游客在山水间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韵味。

在这片中药材的沃土上,当地正用匠心与创新书写着中医药品牌的新篇章。从标准化种植基地到智能化生产线,从中药药膳药茶奶茶馆到康养旅游目的地,一条集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产业融合于一体的品牌价值链已然清晰。

当岩黄连注射液走向全国,当壮瑶药膳登上百姓餐桌,当孩子们吟诵着中药诗词成长,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产品的成功,更是中医药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生动绽放。未来,随着中药材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这片绿水青山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草本力量”,让传承千年的东方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孙莹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