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农金要闻 详情

“四化”体系筑牢廉洁从业根基——湖南株洲农商银行清廉金融建设实践

  • 来源:中国农网
  • 编辑:王琴
  • 作者:周彪林
  • 2025-04-30 08:57:03

廉洁从业既是金融从业者的职业生命线,更是维护金融安全、保障客户权益的核心屏障。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湖南株洲农商银行创新构建“教育倡廉、文化育廉、家庭助廉、反腐敬廉”四维一体的廉洁治理体系,通过系统性工程筑牢廉洁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清廉动能。

教育倡廉常态化,培塑清廉职业品格

构建“三维立体”教育体系。该行形成领导班子“四个带头”示范效应,带头讲廉政党课、带头述责述廉、带头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带头参加廉政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教育,该行新员工入职必修“清廉第一课”,通过情景模拟、案例警示等方式,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中层干部参加“廉洁履职研讨会”“年度述职报告会”,重点强化权力监督意识;全员警示教育大会形成制度化安排,近三年来累计组织党风廉政专题会议等各类教育活动60余场次,覆盖全员。

构建“四必谈”预警机制。岗位调整必谈廉洁要求,舆情波动必谈行为规范,苗头问题必谈纪律红线,信访处置必谈制度执行。近年来,该行实施分层级廉政谈话500余人次,构建起“党委—纪委—支部”三级谈话体系;同步建立“双承诺”约束机制,修订《员工行为管理规范》,全员签订廉洁从业承诺书,将制度约束转化为行为自觉。

文化育廉多元化,浸润清廉价值基因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传播矩阵。在线上,该行打造《清风农商人》新媒体平台,每日向全员推送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的文化内容,给员工打好廉洁“预防针”做好宣传引导,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上线“信贷小课堂”“运营微课堂”“营销微课堂”,员工参学率达100%;全行办公电脑统一安装动态廉政屏保。在线下,该行建设“一基地四平台”实体阵地,工大支行作为省级清廉文化示范点,集成红色教育、家风传承等功能,年接待参观学习超3000人次;各网点设置文化角、书画墙等载体40处,廉洁警句上墙率达100%。株洲农商银行的各个角落,都有廉洁文化的身影,廉政思想的符号,清廉金融无处不在,清廉文化建设深入人心。

创新开展“六个一”文化工程。每日一则廉洁箴言、每周一次晨会警示、“每月一课”合规讲堂、每季一轮“异常行为”排查、每年一次家庭助廉日、每人一本廉洁日志。该行将廉洁表现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并作为个人、集体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与职务晋升挂钩实行“廉洁一票否决”;开展“廉洁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通过先进激励,构建廉洁从业长效机制。

家庭助廉深入化,织密“八小时外监督网”

创新实施“家银联防”工程。该行建立员工家属信息库,向500余个家庭发送廉洁公开信,签订助廉承诺书实现全覆盖;建立异常行为“家属直报”通道,设立“家庭廉洁日”,定期召开“家庭助廉”主题座谈会,通过座谈交流、案例剖析、亲情寄语等方式,引导家属算好“政治账”“经济账”“家庭账”。

全员家访架起家银“廉心桥”。为进一步了解全行员工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全面筑牢家庭助廉防线,该行以多种形式开展全员家访活动,前移廉政教育阵地,架起单位与家庭联系沟通的“廉心桥”;以清廉家风涵养清正行风,构建“单位—家庭—员工”三位一体清廉“防火墙”,实现八小时内外监督全覆盖。

反腐倡廉持续化,构建长效防控机制

构建“三位一体”风险防控体系。该行在事前建立62个岗位,190条风险清单,制定防控措施185条;事中运用大数据建模分析,按季开展“九种人”排查;事后强化问责机制,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纠、有责必追,经常性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进行谈话提醒、批评教育、责令检查、诫勉,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在选人用人方面,该行严格“四关”审核,政治关实行“三查三看”,廉洁关建立“廉洁档案”,素质关实施“胜任力模型”,能力关开展“实战化测评”。

创新“制度立方体”管理模式。该行横向建立财务、信贷、运营等领域制度群,纵向形成“办法—细则—规程”三级制度体系。近三年来,该行新建规章制度183个,修订完善制度92个,特别对财务费用管理、业务招待、公车使用、食堂管理、招投标程序、工程项目审计、员工考勤、信贷管理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细化和优化;同步强化制度执行,严格落实《交办工作制度》《督办工作制度》,将领导交办的以及相关会议研究的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采取周工作调度,月进度通报、考核等措施,督促各业务条线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确保各项决策部署执行到位。

通过“四化”体系建设,株洲农商银行培育出“清正、清朗、清新”的金融生态。未来,该行将持续深化廉洁治理创新,运用金融科技构建智慧监督体系,以“零容忍”态度守护金融净土,为服务地方经济贡献更多清廉金融力量。

作者:周彪林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