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时节,正是百香果幼苗移栽的黄金时期。近日,在福建省龙岩市武平县各大百香果种植基地里,农户们分工协作,运苗、挖穴、定植,一派繁忙景象。
百香果标准化生产基地一角。
然而,谁能想到,这个让当地农民增收的“黄金果”,在8年前还是个鲜为人知的“山间野果”。从零星试种到全县种植面积突破3万亩,从年产值不足千万元到突破4亿元,武平百香果的蜕变,是闽西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政策领航:从“野果”到“地标”的蜕变
2016年以来,武平县将百香果列为重点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设立百香果专项扶持资金,从施用有机肥每亩补贴200元,到新建棚架每亩补贴1000元;从每台分级机一次性补助1000元,到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技术培育;从出口基地最高10万元补助,到每年安排60万元用于市场推广……一整套覆盖“种、产、销”全链条的扶持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让产业发展底气十足。
百香果果园俯瞰。
针对农户“不敢种、不会种”的难题,武平县政府整合财政资金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并组建农技服务队下乡指导。“以前种果树全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手把手教,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都有标准流程。”种植户们感慨道。
2021年,借力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该县重点推进标准化育苗基地、智能水肥一体化系统、精深加工生产线建设。两年间,全县共建成百香果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12个,种植面积增至3.16万亩,示范带动建设百香果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50多家,开发出果汁、果脯、果酒等数余种产品,产值增至4.1亿元,有力推动了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跃升。今年,武平县象洞镇凭借百香果产业入选2025年度省级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
三产融合: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近日,在武平县东留镇,来自龙岩市区的研学团队正带领孩子们体验百香果酿酒、制作果干。这几年,东留镇通过举办李花节、芙蓉李采摘节,将农业与文旅深度融合,建成花果东留研学基地等场馆,形成“冬春赏花、夏秋采果”的乡村旅游模式,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
从田间到加工,再到市场,武平百香果的产业链条正不断延伸。武平县果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种植、销售及初加工领域持续发力,建设大型百香果分拣中心,日处理能力高达10万公斤,实现了鲜果分拣的高效化与标准化。
百香果分拣。
返乡青年王秀珍、钟凌芳等带领团队在产品研发、包装设计上结合武平生态环境、客家文化等元素,打造了“优原女王”“乡甜娃娃”等电商品牌,成为武平百香果走向全国的桥梁,带动300余人就业。2017年,福建百香果获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认证,武平黄金果更以“果香浓郁、口感醇甜”的品质亮相金砖国家厦门会场,成功打响国际知名度。2024年,全县通过互联网渠道销售百香果10790吨,占总产量的30.7%。
强农富民: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轨道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农民正成为发展武平百香果产业的主角。
中山镇太平村的村民徐大姐通过在百香果种植基地务工,年收入近2万元,同时,还享受土地流转租金收益。民主乡林荣村通过“党员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将20余亩撂荒地盘活试种百香果,不仅让沉睡土地焕发新生,还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百香果果园。
产业链延伸进一步释放产业效能。目前,百香果种植已覆盖武平全县17个乡镇,涉果从业人员超万人,涵盖农资供应、育苗种植、采后处理、产品销售及社会化服务等全产业链环节。从田间地头到加工车间,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武平百香果正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果”、乡村振兴的“希望果”。
武平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百香果的发展之路揭示了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密码:政策既要“输血”更要“造血”。从政策扶持到产业升级,从品牌打造到脱贫致富,武平通过“种好一颗果、做全一条链、富裕一方人”,探索出丘陵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可行路径。
作者:苏炜华 郑嘉雯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蔡茂楷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