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应对豆粕价格短期波动彰显我国大豆供应韧性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何沁屿
  • 作者:侯雅洁
  • 2025-05-01 20:29:54

进入4月份,国内豆粕价格出现一轮明显上涨行情,出厂均价累计涨幅达到了30%左右,4月下旬又大幅回落,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广泛关注。表面上看,似乎暴露出我国大豆供应链的脆弱性;但深入分析则会发现,这场大幅波动行情恰恰是对我国大豆供应保障体系的一次压力测试。而测试结果证明,我国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大豆供应链韧性十足,完全能够有效应对市场短期波动。

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我国的大豆供应主要依赖巴西和美国两大来源地,形成了“南美供应二、三季度、北美供应一、四季度”的互补格局。去年底今年初,巴西主要大豆产区遭遇持续强降雨,导致收获和装运推迟,3月份我国自巴西进口大豆仅95万吨,同比下降69%。国际市场的短期波动传导至国内,造成4月中上旬大豆到港量不及预期,油厂开机率一度降至30%以下,豆粕库存减至历史低位。与此同时,“五一”节前饲料养殖企业集中备货,需求短期集中释放,供需“错配”推动了价格上涨。

豆粕是饲料加工的重要原料,豆粕市场波动直接关系到养殖业健康发展和肉蛋奶稳定安全供给。面对巴西大豆延迟到港导致的突发情况,我国大豆产业链和豆粕供应链各主体并没有出现大范围恐慌,而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迅速启动应对措施,积极对冲不利影响。从饲料养殖环节看,由于近年来国际大豆市场频繁震荡直接传导影响国内市场,众多饲料和养殖企业应对大豆和豆粕价格波动的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既有积极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合理安排库存等措施,也积极建立多元化饲料配方体系,显著减少了对豆粕的依赖。这次豆粕价格异常上涨,多数饲料企业并不急于在高点抢购,而是通过配方优化和技术应用降低生产成本,养殖户也通过使用自配料积极应对,饲料养殖环节整体受到的影响有限。

从大豆加工贸易环节看,近年来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巴西为主、美国为辅,兼顾阿根廷、乌拉圭等其他南美国家的多元化进口格局。为应对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国内企业早在去年秋季就增加了美豆采购,去年10月至今年3月累计自美进口1916万吨,较上年同期增加565万吨,今年巴西大豆丰收上市后,又及时采购锁定大量豆源,4月下旬开始已陆续大量到港,预计二季度我国大豆进口量将超过3000万吨,完全能够满足国内需求。从储备流通端看,政府储备大豆轮换及时发挥“蓄水池”作用,中储粮在4月中下旬累计投放超过100万吨进口大豆,既增加了市场流通量,又稳定了市场预期。

我国大豆及豆粕市场体量大、产业链主体多、竞争较为充分、市场运行高效,在近期应对巴西大豆到港延迟带来的扰动时,表现出足够的韧性。豆粕需求端的弹性调整与大豆供应端的多元保障,形成良性互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与政府储备的适时轮出,协同发挥作用。随着4月下旬进口大豆到港速度加快,油厂开机率已回升至40%以上,豆粕现货价格已经从高点回落超过700元/吨。市场预期,“五一”前后豆粕供应紧张局面将进一步缓解,价格有望回归正常波动区间。

当然,此次豆粕价格波动也给我们带来不少启示。未来,需要进一步强化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加强对主产区天气、物流、政策等变数的监测预警,为国内企业决策提供更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保障大豆供应安全还需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的同时,通过育种技术创新、种植模式优化、政策支持引导等措施,持续提升国内大豆产能,通过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充分挖掘利用非粮饲料资源,促进豆粕饲料节约降耗,稳步提高国产大豆自给率。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侯雅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