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农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智慧和勇气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人工与机械之间灵活选择,在价格波动中坚守诚信经营,在种地与谋生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在土地上谋生存的智慧,蕴含了中国农民乐观坚韧的精神基因,也是棉花产业在风雨中始终保持向前的根本原因。
“每一朵棉花,都承载着家的温度。”近期,在“中国长绒棉之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一部聚焦棉农真实生活的纪实电影《地上的云朵》在农田旁首映。影片中的主要人物由当地棉农出演,首映礼当天,他们和乡亲们忙完农活后摘下沾满泥土的手套,与银幕中熟悉的土地、熟悉的身影相遇。
阿瓦提县地处新疆南部绿洲,棉花产业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农民主要靠卖棉为生。为还原棉农的真实生活,影片邀请当地棉农艾尔肯·塔里肯、赵强两个家庭参与主要演出,生动呈现了棉农的劳作和期盼、困难和艰辛。影片中两家人在采棉季里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在棉农们的努力下,都被一一克服。艾尔肯家的棉田收成寄托着女儿的求学希望,长绒棉主要依靠人工采摘,采棉时间紧张,家里忙不过来时,是棉农们主动伸出一双双手,用互助的方式帮助他解决问题。最终,每一位棉农的辛劳付出都得到了满意的回报。这种朴素的互帮互助思想,体现了乡土社会凝心聚力的生存智慧,展现了农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未来的追求。除了劳作场景之外,影片还记录了采棉季里此起彼伏的号子声、田间民歌与流行音乐的声声交织、婚礼家宴的乡风民俗……这些质朴动人的生活片段,编织出棉农们简单纯粹的生活图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当地的民风民俗之中,感受到棉田之上的温暖和力量。
影片中展现的棉农形象,是广大棉农群体的一个缩影。在新疆,数百万棉农以种植棉花为生,棉花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种到采,从收到卖,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棉花种植对自然条件要求严苛,旱涝灾害、病虫害等,都可能影响棉花的产量与质量,让棉农的收成受到影响。就像电影中所呈现的那样,一场突如其来的雨水都可能让棉农们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过去,手工拾采是棉花采收的主要方式,这需要大量的人力来支撑,成本也很高。如今,大型采棉机在棉田中驰骋,大大提高了采棉效率,降低了采摘成本。然而,部分棉农又面临着采棉机高昂的购置成本、维修保养困难等问题,再加上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国际市场贸易壁垒等影响,使棉农们面临着新的挑战。这些现实问题都被反映到了影片里。片中艾尔肯为人工采摘棉花的工时费发愁,赵强在计算器上反复核对着种植成本,精打细算每一分开支,这些生动的细节勾勒出在棉花产业转型期,部分棉农面临的真实困境。在片中,我们看到棉农们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智慧和勇气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人工与机械之间灵活选择,在价格波动中坚守诚信经营,在种地与谋生之间寻找平衡。这种在土地上谋生存的智慧,蕴含了中国农民乐观坚韧的精神基因,也是棉花产业在风雨中始终保持向前的根本原因。
镜头之外,也要看到近年来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全景。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国和消费国,总产量和单位产量居世界第一,棉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棉花种植技术不断进步,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广泛。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从手工拾花的“人海战术”到85%以上的机采率,从依赖进口采棉机到国产装备打破垄断,不断提高的综合机采率为棉花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另一方面,棉花产业链也在加紧完善,从种植、采收、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的协同发展能力正逐渐增强。
以影片为鉴,未来让更多棉农摆脱传统劳作方式,加快连接到现代化生产,还需要各方主体积极发挥作用。比方说,在完善社会化服务方面,要充分了解小农户需求,通过建立生产基地、搭建交易平台、完善服务体系等方式,解决棉农生产销售困难,让他们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同时,要不断做好棉花产业链延伸的文章,除了传统的棉花种植和加工之外,也要更加重视对棉油、棉粕、短绒等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让棉农从中分享到收益。
影片以两家人播种新一季棉花的场景结尾,这恰似农民日常生活周而复始的生动写照。电影结束了,但生活还在继续。棉农们在土地上挥洒汗水,在岁月里收获希望,一代又一代接力,定会用汗水浇灌出“云朵”,托起他们的温暖和期望。
作者:李丹迪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