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水肥一体化提单产 | 松嫩平原中部肥沃耕层构建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模式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李婧
  • 作者:王臻
  • 2025-05-08 16:16:43

技术概述

松嫩平原中部玉米播种面积5000多万亩,在我国粮食生产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区域玉米生产存在着季节性干旱频发、土壤黏重、秸秆腐解缓慢、出苗不整齐,水肥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创建的松嫩平原中部肥沃耕层构建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模式在生产上应用,通过“机收二次粉碎—调碳氮比—秸秆翻埋—碎土重镇压”等秸秆还田作业,加速秸秆腐烂分解,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厚度,建立肥沃耕层;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理,破除了常规种植“靠天吃饭”“水肥脱节”的弊端,大幅度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玉米产量。

技术环节。

该技术模式适用于土地平整、降雨量450~650毫米、有灌溉条件的松嫩平原中部玉米种植区。可实现玉米单产850~950千克/亩,增产幅度约20%,土壤有机质增加5%~10%,氮肥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2%,生产效率提升20%,节本增效10%以上。

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秸秆还田和精细整地

玉米进入完熟期后,采用大型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同时将玉米秸秆粉碎(长度≤20厘米),并均匀抛撒于田间。深翻作业前,采用玉米秸秆还田机二次粉碎秸秆,粉碎后秸秆长度≤15厘米,每亩抛撒5~8千克尿素调碳氮比,有条件的可喷施玉米秸秆腐解剂1~2千克/亩。采用大马力拖拉机和液压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动力在140马力以上,行驶速度6~10千米/时),翻耕深度30~35厘米,将秸秆深翻至20~30厘米土层。深翻作业后,根据土壤墒情及时用圆盘耙、联合整地机或动力驱动耙三种机具整地,作业深度16~18厘米,做到土壤细碎、耙后地表平整。

整地后达到待播状态。如作业后地表不能达到待播状态,要在春季播种前进行二次整地。当土壤含水量在22%~24%时,镇压强度为300~400克/平方厘米;当土壤含水量低于22%时,镇压强度为400~600克/平方厘米。

(二)良种选择与精密播种

选择通过审定的适合本区域栽培的中晚熟、耐密、矮秆、穗位较低、抗倒防衰、适合机械收获、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品种。

4月下旬至5月初,当5~10厘米耕层地温稳定通过8~10℃时播种。低肥力地块种植密度4000~5000株/亩,高肥力地块种植密度5000~6000株/亩。采用大垄双平行播滴灌带浅埋种植方式,一次性完成施底肥、播种、铺管、覆土作业。播种深度3~5厘米,施肥深度10~15厘米,确保种肥间隔8~10厘米,避免烧种、烧苗现象发生。

(三)管网设计与铺设

根据水源位置和地块形状设计铺设滴灌管道,通常采用“一”字形、梳齿形,主干管长度≤600米,支管长度70~90米,支管间距100~120米,滴灌管(带)长度50~60米,滴头间距20~25厘米,滴头流量1.8~2.4升/时。

管网铺设。

管网铺设最佳行宽比为窄行40~50厘米、宽行80~90厘米,将滴灌带铺设在窄行内,滴灌带上覆土2~3厘米。播后需要立即接好滴灌管道,及时滴出苗水,确保苗全、苗齐、苗壮。

水肥管理

(一)水分管理

水分管理遵循自然降雨为主、补水灌溉为辅。自然降雨与滴灌补水相结合,灌水次数与灌水量依据玉米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及降雨情况确定。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保证灌溉定额与玉米生育期内降雨量总和达到600毫米以上。

(二)养分管理

养分管理采用基施与追肥滴施相结合,有机肥及非水溶性肥料基施,水溶性肥料分次随水滴施。磷、钾肥以基施为主、滴施为辅,氮肥以滴施为主、基施为辅。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氮(N)200~240千克/公顷、磷(P₂O₅)70~90千克/公顷、钾(K₂O)80~100千克/公顷,追肥随水滴施3次。

水肥一体化设备。

(三)灌溉施肥制度

在实际生产中,滴灌施肥受肥料种类、地力水平、目标产量等因素影响,需要因地制宜。下表为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方案。

化学调控

对于种植密度超过5000株/亩的农田,在6月末7月初,8~9叶展开期,喷施“吨田宝”“玉黄金”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以增加秸秆强度,控制植株高度,预防玉米密植栽培引起的倒伏。

其他配套措施

(一)病虫草害绿色防控

1.种子包衣处理:选择高效低毒无公害多功能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以及玉米丝黑穗病等土传病害。

2.病害防治:大喇叭口期、发病初期,喷施丁香・戊唑醇、丙环・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防治玉米叶斑病,隔7~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药2次。

3.虫害防治

(1)玉米螟防治:生物与化学药剂相结合。7月上中旬在一代玉米螟始见卵时开始释放赤眼蜂,每亩20000头,分两次释放,第一次释放5天后释放第二次;或采用新型球孢白僵菌颗粒剂,应用无人机实施白僵菌颗粒剂田间高效投放技术。采用高效低毒药剂防治,选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防治。

(2)蚜虫防治:每百株玉米有蚜虫2000头时,喷洒啶虫脒、氯氟氰菊酯、吡虫啉、噻虫嗪等药物,盛发期喷2次,间隔5~7天。按照药剂说明书使用剂量进行喷施。

(3)双斑萤叶甲防治:在玉米抽雄、吐丝期,可用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10毫升/亩,或者选择溴氰菊酯、氟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进行喷雾防治,重点喷施玉米的上部嫩叶、雌穗周围,需防治1~2次,间隔期5~7天,宜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5时后。

4.化学除草

封闭除草可选择玉米播后苗前土壤较湿润时进行,选用莠去津类胶悬剂及乙草胺乳油进行土壤喷雾。如降雨较多且雨量充沛,应在降雨之后选择苗后除草,使用烟嘧磺隆、溴苯腈等除草剂,玉米苗后4~5叶期、杂草3~4叶期茎叶混合喷施。

(二)机械收获

采用玉米收获机,在玉米生理成熟后7~15天,籽粒含水量<28%时进行收获,最佳收获籽粒含水量以20%~25%为宜。田间损失率≤5%,杂质率≤3%,籽粒破碎率≤5%。

应用案例

吉林省德惠市新贺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德惠市大房身乡。该区域受季风影响,春季干燥多风,阶段性低温、高温时段明显,夏季炎热多雨。2024年合作社采取蓄水池蓄水,应用肥沃耕层构建玉米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技术面积90亩,采用灌溉施肥制度,生育期补水35吨/亩,化肥采用底肥+追肥滴施方式,追肥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分3次随水滴入。秋季测产910千克/亩,平均亩增产玉米160千克,亩增收199元。

秸秆深翻构建肥沃耕层。

植株健壮根系发达。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刘慧涛、王立春、高玉山、刘方明、孙云云、窦金刚、邓奥严、侯中华,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吕岩、尤迪、马玉涛,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史宏伟、胡博,德惠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李东波、黎明泉、马富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臻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