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在桐城的乡村,民居、花园、池塘相映成趣,“乡村游”已成市民假日休闲的首要选择。美丽的田园风光,正是桐城近年来以“绣花功夫”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的生动写照。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一处美”到“全域美”,桐城正以扎实的行动,让城乡人居环境焕发新颜值,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
党建引领,共绘家园宜居景。桐城市坚持把城乡人居环境提升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牵头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镇村联动机制,实行“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群众主体”的工作机制,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确保“宜居桐城”行动落地见效。
在双港镇山明村,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地经过整治,变成了群众休闲的“口袋公园”,昔日淤塞的当家塘经过生态修复,如今碧波荡漾,成为乡村新景观。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市已有1.5万余名党员下沉一线,带动村民投工投劳1.2万人次,累计拆除违建2873处、清理垃圾1.2万吨、整治沟渠塘口623处,创建“美丽庭院”4000余户,建成“五小园”3200余个。
精雕细琢,塑造城乡新风貌。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桐城市坚持精准施策、精细施工,杜绝“大拆大建”,塑造城乡新风貌。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中,桐城注重因地制宜,保留乡村特色。对传统村落,采用“修旧如旧”的方式,既保留了古建筑风貌,又完善了基础设施;在和美乡村建设示范点,推行“微改造、精提升”,利用闲置空地建设“口袋公园”、文化广场等,让乡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在乡村净化、绿化、亮化上,实行“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结合“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完善农村路网体系,提升沿路绿化、亮化标准,打造乡村生态景观带。
共建共享,推动“颜值”变“产值”。桐城市探索建立了“财政保障+群众自治”的长效管护机制。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庄保洁、公共基础设施维护,并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聘请专业公司负责垃圾清运、绿化养护等工作;各镇(街道)村(居)大力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与“红黑榜”等激励措施,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自主筹资筹劳,共建宜居乡村,为乡村产业振兴夯实生态基础,推动乡村“颜值”变成美丽经济“产值”。
目前,双港镇的“富锌小龙虾”生态养殖基地、嬉子湖镇蟠龙村的“油菜花海”、唐湾镇唐湾村古村落等地,已成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新引擎。据统计,今年以来,桐城市“乡村游”已接待市内外游客63.87万人次,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环境美”到“生活美”,桐城正以“绣花功夫”,编织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在宜居之城的基础上,彰显“诗画桐城、人文胜地”的独特魅力。
作者:陈芳 路威龙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