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以实施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为抓手,创新构建“3354”工作机制(即三级联动、三大模式、五良融合、四项保障),推动粮食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0.83万亩,总产量突破34.74万吨,单产344.57公斤/亩,实现粮食面积、单产、总产“三增长”,为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注入强劲动能。
压实“三级联动”责任链,凝聚齐抓共管合力
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构建“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社区)落实”的闭环式责任管理链条,压茬推进粮食生产、单产提升等工作。一是县级统筹强引领。推行单产提升工作片区联系制度,成立县委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组织机构,落实县领导片区联系挂点任务,实行“月调度、季督导、年考核”工作机制。二是乡镇推进强驱动。建立“一镇一专班”包联机制,落实镇干部包村的工作责任,推动全县开展农情监测和技术指导。同时,提升粮食单产目标在乡镇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实行粮食安全“一票否决”制度。三是村级落实强基础。依托村级党组织,整合资源力量,组织成立50个村级技术服务队,覆盖296个行政村(社区),将单产提升任务细化到村屯、到户、到地块,进一步有效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和主动性。
创新“三大模式”强技术,打造单产提升新示范
以深入实施绿色高产高效、水稻增密增穗和水稻玉米高产攻坚行动为主抓手,大力构建“示范带动+整镇推进+全县推广”的梯次推进格局,推动全县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一是创新打造“水稻吨粮田”技术模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通过落实水稻增密增穗八大技术措施,整合项目资源,为全年水稻粮食实现增产丰收奠定坚实基础。根据测产,平南县吨粮田示范基地早晚稻平均亩产达1023公斤,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创新打造“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模式。针对中低产田,通过“一治、二建、三增、四轮、五复、六加”综合施策,提升土壤质量和可持续生产能力,创新“一年三熟”生产模式,打造平田村千亩中低产田改良示范基地。基地2024年水稻平均亩产达880公斤,同比增产105公斤。三是创新打造“水稻增密增穗”技术模式。通过引进新型水稻有序抛秧机,实现宽窄行、等行距等不同抛秧模式,亩密度由原来的1.2万蔸增至1.6万蔸左右,作业效率提高1倍以上,全县16.4万亩水稻应用增密增穗技术。
推进“五良融合”工作法,构建高产高效体系
大力推进“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深度融合,协同发力,释放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1+1>2”的乘数效应。在推进“良田”上,通过整合零散耕地、实施“高标准农田+”行动,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7.72万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3个等级。在推进“良种”上,建立“科研院所+种业企业+制种基地”育繁推体系,中浙优H7、邦两优等耐、抗逆性强优质新品种全县覆盖率达98%。在推进“良机”上,以“大托管+全程机械化”模式打造全区首个“水稻产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建成区域性服务中心、机械化育秧工厂,水稻综合机械化率达90%以上。在推进“良法”上,创新“三融合”(农机农艺、良种良法、生产生态相融合)技术推广机制,建立“五统一”服务标准(统一品种、育秧、管理、防治防控、收割),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稻谷优质品率达93%。在推进“良制”上,发展“订单”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组织”的模式,与粮食龙头企业合作发展,2024年发展订单农业18万亩。
强化“四项保障”建机制,筑牢粮食安全新屏障
全面落实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组织用好四项稳粮惠农政策包,让种粮更加高效、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一是多元投入保障。建立“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投入”机制,每年累计发放补贴补助超1亿元,引入社会资本建设粮食加工产业园。二是科技人才保障。强化人才保障,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实施“千人培训”计划,建立“田秀才”人才库。三是防灾减灾保障。全力提升防灾减灾技术装备水平,构建一体化监测网络。利用中央财政、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支持修建抗旱基础设施,减轻农户投入压力。四是主体培育保障。实施新型经营主体提升行动,通过“新型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小农户”联动,创新“全程托管+环节服务”模式,推广“耕种管收”全程托管服务。
广西平南县农业农村局 供稿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