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里大峡谷绝壁千仞,滔滔美姑河激越奔腾。站在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狮子山脚下抬头仰望,“之”字形的钢铁天梯攀沿着悬崖绝壁伸向白云深处。天梯尽头,是远近闻名的悬崖村。
这座距离北京2100多公里的彝乡小山村的命运,习近平总书记深深牵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他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2022年的全国两会上,看到悬崖村前后对比的照片,总书记关切地询问起乡亲们的生活。当了解到乡亲们搬了一部分,留了一部分,日子越来越好时,他放了心。
今天,悬崖村的乡亲们已基本搬进县城。从藤梯到钢梯,再到楼梯,悬崖村之变是“中国最贫困的角落”破茧成蝶的缩影,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品格写下生动的注脚。
走出悬崖村
上午9点,昭觉县沐恩邸社区33岁的彝族母亲惹记伍果轻轻关上家门,牵着小女儿莫色伍之的手,向社区幼儿园走去。
伍果是5年前从悬崖村搬迁出来的第一批村民。她至今记得2020年5月12日那天,自己和丈夫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牵着大女儿走下钢梯的情景。“那是一生中最难忘、最开心的日子。”她说。
伍果20岁时从美姑县嫁到阿土列尔村(悬崖村的旧称)。上山的路步步惊心,需要走过13处几乎垂直的悬崖。由木棍、钢筋、藤条编成的“天梯”有些已近腐朽,一些路段只能踩下半个脚掌,走上去小腿止不住地打颤。
2013年,当精准扶贫的号角在中国大地上吹响,伍果即将生下大女儿。算着临产的日子,她提前10多天挺着大肚子,在家人的护送下小心翼翼地下山。每走一步她都紧紧抓着天梯,如同为腹中的孩子紧紧握住命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昭觉县于2016年将村里的藤梯升级为钢梯,共2556级,加了扶手更加安全,上山的时间缩短了1个小时。
2017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上谈起对“悬崖村”的牵挂,消息传到大凉山,人们激动不已。时任阿土列尔村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回忆道:“那是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时候,总书记的关心成了大伙的强心剂。”
脱贫攻坚期间,按照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昭觉县共有5.45万名贫困群众迁入更宜居的新家园。这其中也包括“悬崖村”的乡亲。
伍果家的新家是一套南北通透的三居室住房,有100平方米。从新居阳台望出去,青山连绵。搬家4个月后,凉山州宣布整体摆脱贫困。
这年年底,伍果生下了小女儿莫色伍之。同月,原阿土列尔村也与周边村社合并,正式更名为“悬崖村”。
“她是我们村搬家后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也是大凉山脱贫后我们村出生的第一个新生命。”伍果骄傲地说。
从老家到新居,65公里,不到1个半小时的车程,许多人走了半生才抵达。从藤梯、钢梯,再到楼梯、电梯,短短9年间,古老的村庄完成了一场命运的突围。
告别贫困5年间,凉山州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上奋力拼搏。2024年,凉山州地区生产总值2474.9亿元,在四川省21个市州中排名第9,比2020年增长741.75亿元。
2024年12月,乐西高速昭觉至美姑段正式通车,昭觉告别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迈入“高速时代”。
“共产党瓦吉瓦(好得很),总书记卡沙沙(谢谢您)!”这是乡亲们最质朴的感激。
拥抱新生活
昭觉县城郊,坐落着四川省最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这里居住着1.8万名过去生活在边远乡村的群众。
帕查有格如今已是悬崖村所在的古里镇党委书记。曾经朝夕相处的老乡虽已搬家进城,仍常给他打电话唠家常。悬崖村村两委也协助着新家园的社区,为老乡们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不是一场简单的位移,而是一场从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再到心理的全方位适应,‘娘家人’不能缺位。”帕查有格说。
为了帮助大家克服初来乍到时的“水土不服”,党组织、居民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纷纷行动。社区派驻了驻村工作队,成立了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先锋队,还成立了社区居委会、妇联、团委……从交水电费到改变大操大办的丧葬习俗,再到引导群众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爱护公共环境……干部们见证着居民们的改变,也从中培养出得力助手。
害羞的伍果如今成了沐恩邸社区的一位楼栋长,平时承担着数据收集、政策宣传、卫生管理工作,闲暇时还参加社区开办的绣娘工坊,工作时间灵活,可以把活儿带回家干。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里,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4点半课堂”、超市一应俱全。“以前我每个月至少要下两趟山去邻乡买米面粮油,现在只需要一个电话,大米就能送到家门口。”伍果说。
安置点里共有13所学校,包括5所社区幼儿园、4所小学、3所中学和1所特殊教育学校。
伍果的大女儿是最后一代经历“悬崖求学”的孩子。13岁的她清楚地记得雨天湿滑的钢梯、冬日刺骨的寒风、负重前行的疲惫……如今,在幼儿园上学的妹妹再也不用体会那份紧张。
过去5年间,悬崖村282户1219人全部告别悬崖,迁入新居。他们的餐桌上少了“坨坨肉”,多了精致的菜肴;用上了饮水机,泡起了茶;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这些曾经背不上悬崖的家电成了新家的“标配”;衣着也更加光鲜亮丽……
为了帮助居民解决收入问题,5年来昭觉县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提供了12000多个公益性岗位,并不间断地组织各类技能培训课程。来自悬崖村的有七拉作去年参加了一个中餐宴会摆台精培计划培训班,培训合格后,如今已在一家酒店顺利就业。
悬崖村再出发
夜幕低垂,山间只听得到轻声的虫鸣。45岁的莫色尔布走出狮子山脚下的民宿酒店,沿着钢梯爬到半山上的脐橙地里,开始浇水。
脐橙是脱贫攻坚期间悬崖村里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共有55亩,如今已进入丰果期。村里还种着315亩油橄榄。虽然村民们都已搬离,但故乡的产业仍回馈着当初种下树苗的人。
悬崖村完成整村搬迁后,村庄原址上开始了景区打造工作。2023年,悬崖村“天空之谷”一期项目开工建设。2024年7月,游客中心和民宿酒店开门迎客。莫色尔布应聘成为酒店保安,不但有了稳定的收入,还能照顾山上的脐橙园。
和莫色尔布一样在老家“留守”的悬崖村村民还有十几位——有的为景区工作,有的为农业公司打理流转的果园。
攀着钢梯再回悬崖之上,沿途遇见许多前来旅游、探险的游客。曾经的悬崖畏途已成为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
根据建设规划,未来悬崖村还将建设观光缆车,在钢梯沿线增设观景平台,山上的旧民居将被改造为特色民宿,并在山腰处建设彝族文化体验馆……
气喘吁吁爬上半山台地,举目四望都是连绵群山,天地相接处云卷云舒。
90年前的春天,长征中的红军在这片大地上与彝族兄弟歃血为盟,留下“彝海结盟”的佳话。“红军要帮助回夷谋解放”的标语至今陈列在彝海结盟纪念馆里。
“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以为民族求解放、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片土地上考察时的话犹在耳畔。
大山无言,天地为证。悬崖村用它的前世今生见证着一代代共产党人对这片土地许下诺言,如约兑现。
根据凉山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今年凉山州将向着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的目标迈进。为了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凉山州将鼓励和引导脱贫群众大力发展短平快增收项目和庭院经济,深入实施“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和精培计划,切实增强造血功能。
“听说现在村里越来越好了,等孩子们再大一点一定要全家回去一趟。”伍果的家里摆着一件绘有彝族传统纹饰的漆器,里面装满来自悬崖村的泥土和草,也装着割不断的乡愁。
她想让孩子们知道,她们的根在悬崖上。
她更想让孩子们明白,因为有幸生于这个伟大的时代,他们才能脚踩坚实的大地,如索玛花一般怒放。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