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概述
东北风沙区黑土地面积1.1亿亩左右,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生态屏障。针对该区域干旱、瘠土、风蚀、水肥资源利用效率低、产量低而不稳等问题,构建了以秸秆覆盖和水肥一体化技术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实现了风沙区黑土地固土减蒸增碳和水肥资源高效利用,为黑土地保护和国家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该技术模式适用于东北西部降雨量300~450毫米的风沙区黑土地,有灌溉条件的玉米种植区。根据地力与施肥水平,目标产量为12000~13500千克/公顷,玉米产量可提高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以上,肥料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
整地播种与管道铺设
(一)整地播种
1.秸秆归行条耕整地
上一年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后,秸秆覆盖地表,留茬高度20~30厘米。播种前,采用秸秆归行条耕整地机进行秸秆归行旋扫条带,清理出50~60厘米耕作播种带,70~80厘米秸秆覆盖带。播种带浅旋整地作业深度8~12厘米,根据土壤墒情适度镇压。
2.适期增密播种
品种及种植密度:选择经审定的耐密、抗倒伏、综合性状优良的中晚熟高产玉米品种,适宜种植密度为7.0万~8.0万株/公顷。
播种时间:4月末5月初,当耕层5~10厘米深的土壤温度稳定通过8~10℃即可播种。
播种方式:采用宽窄行浅埋滴灌带方式播种(窄行间距40~50厘米、宽行间距80~90厘米),一次性完成施底肥、浅埋滴灌带、播种作业。滴灌带浅埋在窄行中间,埋入土中3~4厘米。
条耕整地
增密播种
(二)管道铺设
播种之后,及时进行管网铺设,要求主管顺垄向铺设,长度≤500米;支管垂直主管铺设,长度70~90米。
管道铺设
水肥一体化管理
水肥管理
(一)水分管理
采用自然降雨与补水滴灌相结合的水分管理方案,遵循自然降雨为主、补水滴灌为辅的原则,灌水次数与灌水量依据玉米需水规律、土壤墒情及降雨情况确定。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在播种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灌浆期等需水关键期及时补水滴灌,保证滴灌定额与玉米生育期内降雨量总和达到500毫米以上。
(二)养分管理
采用基施与追肥滴施相结合的养分管理方案,以土施为主、滴施为辅,有机肥及非水溶性肥料基施,水溶性肥料分次随水滴施。实行总量控制、分期调控,氮肥(N)220~260千克/公顷、磷肥(P₂O₅)70~90千克/公顷、钾肥(K₂O)90~110千克/公顷,追肥随水滴施3~5次。
(三)推荐滴灌施肥方案
在实际生产当中,滴灌施肥受市场肥料种类、地力水平、目标产量等因素影响,需要因地制宜。下表为滴灌水肥一体化配施方案。
化学调控
在6月末至7月初,玉米8~9叶展开期,利用无人机或高秸秆喷药机喷施化控剂,控制植株和穗位高度,增加茎秆强度,防止倒伏。喷施时要严格按照产品使用说明书要求喷施,防止喷施过量,造成减产。
化学调控
秸秆覆盖还田
其他配套措施
(一)病虫草害防治
选择高效低毒无公害多功能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防治地下害虫与土传病害;在玉米苗后3~5叶期,杂草2~3叶期,田间大部分杂草出齐时,选用广谱、低毒、残留期短的苗后除草剂,进行茎叶喷雾施药,做到均匀喷洒、无漏喷、不重喷;在玉米大斑病、玉米螟等病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
(二)适时晚收
一般年份在10月中、下旬,当玉米籽粒含水量<28%时进行收获,如采用籽粒收获机,以籽粒含水量20%~25%收获为宜。
(三)秸秆还田
秋季玉米机械收获后,秸秆均匀覆盖地表,留茬高度25~35厘米。
应用案例
乾安县所字镇达字村金泰家庭农场位于吉林省松原市西部,其耕地类型为典型风沙区黑土地,土壤耕层浅,有机质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干旱缺水,玉米生长季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分配不合理,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2024年,采用秸秆条带覆盖还田水肥一体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种植100公顷,玉米产量提高23.4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0.18%。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高玉山、王立春、刘方明、孙云云、窦金刚、侯中华、孙海全、刘慧涛,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吕岩、尤迪、李冠男,吉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史宏伟、胡博,乾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刘刚、关长彤)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