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地方 详情

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新模式初见成效——2025年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安徽举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高玥
  • 作者:刘趁
  • 2025-05-13 21:09:20

5月7日至9日,2025年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技术培训班在安徽省合肥市举办。培训班介绍,自2021年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以来,累计投入中央财政资金118.02亿元,在培育服务组织、创建运行机制、集成技术模式、促进增产提质、带动整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业绿色种养循环发展的框架初步形成。

在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的靠天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玫瑰红梨种植使用液体粪肥管网还田,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刘趁 摄

各地通过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了2500余家粪肥还田服务主体,对接养殖场户累计8.4万家、种植主体80.8万家,带动相关从业人员近3万人,一批设备配套精良、工作经验丰富、服务能力突出、信用记录良好的龙头企业不断涌现,绿色种养循环服务市场逐步壮大。积极探索构建绿色种养循环粪肥还田全程追溯机制,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对粪污收集运输处理、粪肥还田作业进行全过程监控记录,做到粪肥来源清楚、粪肥去向可查、监管不留死角。强化技术模式集成,累计建立核心示范区近9500万亩次,开展粪肥还田替代比例试验3500多项次,建设效果监测点超过1.8万个,验证展示技术模式增产提质和减肥增效效果。

试点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有效解决了县域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难题,减污增碳效果凸显。截至目前,试点县累计收集处理固体粪污6400多万吨,液体粪污1.1亿立方米,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平均达到93.5%,比项目实施前提高5个百分点,增产提质增效作用显著,带动农民增收和品牌强农,实现了生产生态双赢。

我国每年产生的畜禽粪污资源量约有38亿吨,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粪污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其资源化利用十分必要但仍有许多堵点难点亟待解决。试点证明,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推动粪肥就地就近还田,变“污染源”为“营养源”,一方面减轻农业面源污染,解决养殖业后顾之忧;另一方面提升耕地地力,改善农产品品质,支撑大面积单产提升,是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重要措施,需要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更好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南京农业大学、全国畜牧总站、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专家分专题进行授课。其间,参训人员现场观摩了合肥市长丰县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

此次培训班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办,来自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与科学施肥工作负责人、技术骨干及有关专家参加培训。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趁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