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中医“草药香”如何邂逅人间“烟火气”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刘思宇
  • 作者:李琭璐
  • 2025-05-14 17:11:19

在山东潍坊,潍坊市中医院中医药推广交流中心主任陈艳管理着至少10个满员工作群,每周五是她最忙的时候,各科医生踊跃报名周末到基层义务开展中医巡诊。东院区康复科主任李佩春多年来坚持利用周六日到基层服务,其身为肿瘤科医生的爱人也一同参与。

图为上海闵行区晶城中学学生和前来参观学习的澳大利亚学生同上一节中医课。李琭璐 摄

与此同时,距离潍坊700多公里外的上海闵行,中医药文化实验正在一所中学开展。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晶城中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指导中心主任梁清锋的指导下,19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学生制作出各具特色的香囊,感受“中药味道”。

200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启动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工作,今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增36家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如今,以这些文化基地为重要载体,中医药正以蓬勃之势融入大众生活,深受各年龄段人群喜爱。中医药正以一种接地气的方式,走进大街小巷,融入烟火气中。然而,在中医药积极服务基层的过程中,在人才培养、医保支付、收费标准等方面遇到一些问题。

如何让中草药更接地气?如何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完善中医药基层服务体系,让中医药文化在烟火人间扎根,真正成为基层群众触手可及的健康守护者。记者探访山东、上海两地,试图寻找让中医药扎根基层、服务百姓的破题密码。

望:基层百姓的中医健康期盼

“近年来,山东省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共建设16个国家级、38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覆盖率超过70%,打造中医药文化长廊、街区和主题公园20余处。”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中医药政策法规处二级调研员陈高潮在采访中提到,目前山东省中医药博物馆、省中医药文化博物馆、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常态化向社会开放,将构建覆盖全面、便捷惠民的中医药文化宣传展示体系。

图为3月22日,临朐县卫健局在辛寨街道组织“生活有中医•中医生活化”为主题的中医文化宣传活动。受访者 供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中医院名医堂的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十几张小板凳整整齐齐地摆成一长串,有的还写着自制的姓名牌——那是村民们提前占位的“凭证”。他们等的是一位年轻的中医——张瑞荣。

“张大夫开的方子很管用,我失眠的老毛病解决了!”70岁的赵大爷记得上一次张瑞荣到社区义诊,开了几付药,就让他这个总瞪着天花板等天亮的失眠症患者作息正常了。消息传开,乡亲们天不亮就来排队,甚至有人晚上就开始睡在门前等开诊。

后来,医院怕乡亲们熬夜受寒,取消了“板凳排队”的土办法,从网上和线下一起放号。但这份热情让张瑞荣深深感到:“基层不缺相信中医的人,缺的是愿意扎根的中医。”

“以前做手术得去县城医院,现在在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真是太方便了!”去年12月,临朐县中医院产科主任王爱莲收到了家住五井镇的小王送来的一面锦旗。

小王因身体不适,通过网络得知县中医院妇产科专家定期在五井中心卫生院坐诊,便前来就诊。王爱莲判断小王需要手术,考虑到她既要照顾老人又要看护孩子的实际困难,由县中医院妇产科、五井院区外科及麻醉科联手,在五井为小王顺利完成了手术。

疗效,是最有力的语言。当一名刚毕业的研究生,用所学针法让门诊量翻倍;当鼻炎患者一针即通,惊叹“中医竟如此神奇”——基层中医的困境,便在实实在在的疗效中逐步瓦解。老百姓的口碑,胜过千言万语;医生的成就感,远高于一纸待遇。

这两个故事,只是潍坊市“中医下基层”大潮中的一朵浪花。在这里,中医药不是高高在上的“国粹”,而是融入田间地头的“家常饭”。从中医药博物馆里识草药的娃娃,到骑着三轮车送艾灸的乡村医生,再到中医阁里学养生的患者......潍坊中医人用最朴素的方式,让传统智慧在基层生根发芽。

据临朐县卫健局局长马斌太介绍,临朐县持续加强镇村中医药服务延伸。持续加强镇街卫生院“国医堂”建设。通过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培训、名老中医下乡带教,全县130余名村医掌握针灸、推拿等8项以上技术,全县656处村卫生室、7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全部能够提供4类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均配备中医类别医师,100余处村卫生室达到“中医阁”建设标准,10处村卫生室创建为“省级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

在潍坊市卫健委党组成员、潍坊市中医院党委书记王冰看来,目前潍坊市已形成“数据说话、服务竞速”的倒逼效应,所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国医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及95%以上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能力整体跃升,群众享受中医药服务的获得感显著增强。

2018年起的三年间,潍坊市推进热敏灸小镇建设,让艾灸这一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疗法走进千家万户。2019年,潍坊市投入500万元开展经典中医传承杰出人才培养工程,三年培养1000人;2023年起,三年投入120万元用于中医全科医转岗培训;同年,又投入150万元建设市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这些资金如同“及时雨”,滋润着中医在基层发展的土壤,为人才培养、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撑。

在上海,另一场将中医走进市井烟火的实践正在开展。

起初,老人们对针灸推拿半信半疑,直到几位长期便秘、关节痛的老人尝试后症状缓解,口口相传。现在,每次中医上门都排起长队。在香港广场的楼宇中医服务站,白领们利用午休时间来做针灸、拔罐,缓解颈椎病和失眠。“比喝咖啡提神管用多了!”一位程序员笑着说。中医药在这里不是高悬庙堂的学问,而是融入街坊生活的温暖力量。

在上海闵行区西南角的颛桥社区,有一家不起眼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里没有三甲医院的宏大排场,却有着最接地气的温情——走进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儿科,药香淡淡,墙上挂满锦旗,诊室里时不时传来孩子的嬉闹声。儿科医生尹现杰是这里的“明星大夫”,专治小儿慢性咳嗽、鼻炎、腺样体肥大等让家长头疼的毛病。她开的方子不仅有效,还特别在意孩子的感受——每剂药她都要自己先尝,调整口感,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一位妈妈感慨:“跑了多少大医院都没辙,没想到在社区医院用中药调理好了。”

这样的口碑不是凭空而来。“医院依托龙华医院等三甲中医资源,专家定期坐诊带教,年轻医生跟着名医学手艺,慢慢练就真本事。”闵行区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杨建玲记得,寒暑假时,这里挤满小患者,中心近期专门开设“推拿晚门诊”,让白天上学的孩子放学后也能得到治疗。

闻:破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困局

山东、上海两地均在人才分布不均上存在差异,城乡差距明显。山东潍坊、上海闵行等区域相对好招人,而偏远郊区的基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人困难,甚至出现医生退休后无人接替的情况。同时,从上海专业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规培生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基层对全科中医人才的需求。

为了让更多学生留在中医行业,临朐县中医院设立了专项奖学金——凡是考上中医药大学的本地学子资助2000元。钱不多,但这是一份心意。马斌太说,“中医的传承,得从娃娃抓起。”

人才是中医在基层发展的核心力量。潍坊市坚持引进、培养、传承多措并举,构建了一套完善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为基层中医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潍坊市实施名医工程,成果斐然。全市有一位全国名中医、一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一位泰山学者青年特聘专家,为全省地市级唯一。

师承教育是中医传承的重要方式。潍坊市不仅注重自有人才的师承培养,还积极引进高层次国家和省级优秀人才。目前,已引进国医大师工作室14处、院士工作站2处、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11处,各类中医泰斗带徒170多人。

依托中医馆(国医堂)建设基础,构建基层中医药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培养体系,承担山东省“国医堂基层中医药传统人才培养新模式”试点市任务,引入“孙付军研究员六经学术体系”,探索破解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培养模式单一等难题,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基层中医药人才。

基层缺中医人才,早已不是新问题——待遇低、留不住、技术弱,让许多乡镇卫生院“门可罗雀”,老百姓不得不辗转百里求医。但困境之中,亦有破局之道。山东省的试点探索,正以“传承”为火种,点燃基层中医复兴的希望。

何以解忧?唯有“传承”。当“六经学术体系”的扶阳针、调气针在基层扎根,年轻医生不再因“学不会经典”而却步,反而能在数月内独当一面;当36名“种子选手”以师带徒,手把手将技术辐射至村医,基层医疗的“荒漠”便有了“绿洲”。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复制,而是让中医的智慧之火,从一人之手,传至万人之心。

潍坊市卫生健康委主任苏茂泉告诉记者,只有将政策与创新并进,方能走得更远。试点市的批文,只是第一步;让技术标准化、让传承制度化、让待遇合理化,才能让基层中医真正“留得住、干得好”。未来,若能将此模式推广全省,甚至全国,或许“基层无好中医”的困局,终将成为历史。基层中医的振兴,也非一日之功,但每一步探索,都在为未来铺路。传承是根,疗效是果;而政策与创新,则是让这棵大树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这条路,山东已在走,而更多的“山东”,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课堂里,在龙华医院姜之炎教授的诊室中,在岳阳医院推拿名家的手法间,尹现杰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海派徐氏儿科”和“海派儿科推拿”的精髓。她将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巧妙地将内服汤药与外治手法相结合,为社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绿色诊疗之路。那些曾被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困扰的小患者,在她的调理下重展笑颜;那些因孩子反复咳嗽辗转难眠的家庭,终于能够安睡到天明。

但尹现杰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在她的带领下,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儿科团队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他们不仅建立了一套集诊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服务体系,更通过生动有趣的科普视频、深入浅出的健康讲座,让中医药文化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社区每个家庭。这支充满活力的团队,正在书写着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新篇章。

这样的蜕变,恰与上海市社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战略部署同频共振。2023年以来,随着一项项惠民政策的落地,一座座中医馆、中医阁的建成,中医药在申城基层医疗中的主力军作用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24年社区中医诊疗已占据总诊疗人次的近半壁江山,非药物疗法更是惠及两千多万人次。在这股浪潮中,像尹现杰这样的基层中医骨干,正通过“名医工作室”“双聘制度”等创新机制,将优质医疗资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社区最前沿。

上海市卫健委最新数据显示,像颛桥这样的特色中医馆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尹现杰工作室门口,贴着“徐氏儿科疗法二级工作站”“闵行区名老中医工作室”的铜牌,这是她与龙华医院专家求教取经的“任意门”。

好的中医要像蒲公英,把种子撒在风里。此刻,上海246个社区正吹拂着这样的风,其中一缕,已化作滋润整座城市的春雨。

问:探寻基层中医药突围之道

基层中医药发展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多问题,涵盖人才、医保、药监等方面。这些问题制约着基层中医药的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

收费偏低是中医面临的一个问题。譬如中医推拿、针灸等手法类项目收费过低,与医务人员的人力成本不匹配,影响医生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医院运行中人力成本高,部分科室人员配比难以达到要求,影响服务的全面开展;社区中医的收费低于二三级医院同一项目,即使提供相同服务,收费标准也不一致;中医康复等项目的收费核算未充分考虑人力成本,调整幅度小,中医收费与付出不成正比。

支付范围受限也是问题。据记者了解,目前冬病夏治敷贴等项目,只能收取治疗费,而使用的中药增加了成本,影响了此类服务的拓展;部分特色中医诊疗项目未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不利于传统特色的发挥。她特别提到,上级医院的院内制剂下沉困难,这些制剂难以在基层配到,虽有试点但每次调剂使用时间短、范围小。三级医院的名中医下沉社区后,许多特色医院制剂无法在社区直接使用。据了解,社区医院可以具备申请院内制剂,但受多种因素限制,申请难度大,导致一些宝贵经验和验方无法转化为医院制剂为群众服务。

这几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截至2024年,上海市共有区级中医医院19家,包括4家三级中医医院和15家二级中医医院。同时,积极推进大华医院、南翔医院两家区级综合医院向中西医结合医院的转型,力争在近年内实现全市16个区中医医院的全面覆盖。”据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服务监管处处长刘华介绍,目前上海区级中医医院中共建设有1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和6个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2024年度以国家县级中医医院“两专科一中心”项目为抓手,遴选天山中医医院等3个急诊科、杨浦中医医院心病科等4个专科开展建设,并遴选静安中医医院等7家区级中医医院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区级中医医院中医专科服务能力和水平。

刘华说,上海市卫健委通过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以及公立医院改革和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等国家改革任务的推进,不仅在强化基层中医药发展政策方面下功夫,也协调多方资源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

近年来,上海市卫健委探索区域中医药发展评价机制,落实“两个允许”,支持区级公立医院合理增加薪酬总量,采取多种方式自主分配,结合实际向中医专业倾斜;推动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入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中提出明确的中医药服务要求,激励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内涵深化。

在上海这片改革热土上,中医药以更亲民的姿态走进市井,成为守护市民健康的重要力量。这场“中医强基层”的实践,不仅让千年岐黄之术焕发新生,更让老百姓真切体会到:原来最好的健康守护者,就在家门口。

切:以文博教育推动中医药文化扎根

中医药的活力在民间。当中医走出典籍,走进社区、学校、养老院,它就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医学”,而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健康依靠。在这里,中医药不是博物馆里的文物,而是流动的生活——是孩子喝下汤药后舒展的眉头,是老人针灸后轻松的步伐,是年轻人拔罐后挺直的腰背。颛桥社区卫生医院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真正的好中医,就该这样扎根泥土,生生不息。

清晨七点,上海闵行区晶城中学的百草园已氤氲着药香。小学六年级的几个孩子们蹲在田垄间,指尖轻触薄荷叶上的露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辰时采收,气清香,味辛凉。”三年前那个总请病假的女孩不会想到,自己会成为校园里的“小药童”,更不会想到这片药圃将改变她的人生轨迹。

2017年建校时,校长孙强面对空荡荡的校园,在规划图上重重画了个五角星——那是未来百草园的位置。“不是要培养小郎中,而是用中医药哲学重塑教育生态。”这位曾就任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校长,初来乍到就把“治未病”思想刻进了办学基因。

体育课上的五禽戏最初引来孩子们的窃笑。直到晶城中学中医药负责人梁清锋解密:模仿猿猴伸展能刺激督脉,改善脊柱侧弯。学生们突然发现,操场成了实验室,自己的身体就是最精密的仪器。现在,课间操时的虎扑鹿奔已成校园一景,连附近居民都跟着视频学。

食堂的师傅记得清楚孩子们早餐单上的“中药味道”,山药粥、茯苓饼,以及墙上挂起的“五谷为养”膳食图谱。八年过去,校医室的感冒记录少了六成,体育中考满分率翻了一番。

走在晶城中学的楼道,会不时听到从音乐教室传出《本草纲目》的旋律,那是学生用智能钢琴编曲。有焦虑的孩子找到梁清锋,梁老师总会告诉他先做耳穴按摩,抑郁倾向的练习八段锦“摇头摆尾去心火”。

在中草药实验室,橱窗里陈列着学生自编的《菁菁本草》、《中医掇菁》,实验室屋顶光伏板照着智能药圃的物联网传感器。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水乳交融,就像中药房里的电子秤,毫厘之间沉淀着千年智慧。

孙强指着身后由上海植物园专家帮忙设计的百草园,告诉记者:“教育就像育苗,不能急。”这所学校的实验证明,当中医药文化遇见青春,产生的不是化石般的标本,而是破土而出的新芽。在这里,每株草药都是活的教科书,每个孩子都是行走的文化种子。

2019年5月,临朐县创新建成了全国首家县级中医药博物馆——临朐县中医药博物馆。博物馆就设在县中医院门诊病房楼内,建筑面积6千余平方米,集中医药文化馆、中草药活体标本种植体验馆、国医启蒙馆、名老中医工作室等于一体,各自独立又相互衔接。

馆内珍藏中医药和传统文化图书5000余册、展板50余块,中药浸渍标本200种、活体标本100余种,中草药饮片标本300余种。博物馆与名医堂等中医诊室互相包含联通,让就医群众在候诊、看病期间就能置身博物馆内,了解、感受中医文化和中医药知识。

临朐县中医院组织全院20余名国家和省市县名中医,搭配20余名科主任和业务骨干,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建立起一套立体化中医药科普体系。在全县20余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科普课堂,通过国医启蒙馆授课、举办青少年中医药夏令营等活动,对少年儿童实施免费的国医启蒙教育,播撒中医药文化的种子。

从内涵丰富的科普读物到别具匠心的中药香囊,从艺术与药理交融的中药剪纸、画作,到健康美味的中药糕点,再到系统整理的“三伏贴”“三九灸”等中医适宜技术,全方位打造“中医生活化”理念,让中医药文化真正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每周六,临朐县中医院的中医药博物馆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学生”——平均年龄十岁上下的孩子们。他们踮着脚,围在药柜前,跟着临朐县中医院院长李培乾辨识草药。

“这是黄芪,嚼一嚼,甜中带苦,补气最好。”

“这是当归,闻着香吧?女人吃了气色好。”

李培乾教孩子们用最直观的方式认识中药——摸、闻、尝。他把药材编成顺口溜,让孩子们像背儿歌一样记住药性。第一批在博物馆学习的孩子里,有个叫王磊的男孩,如今已是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大二学生。

“小时候觉得中药柜像个宝箱,每次拉开抽屉都有惊喜。”王磊想起第一次跟着李培乾上山采药,挖到一棵野山参,兴奋得一路小跑回家,结果摔了一跤,人参却紧紧攥在手里没撒开。李培乾笑他:“你这孩子,天生是吃这碗饭的。”

再过半个月,潍坊市中医夜市即将开启。当暮色笼罩潍坊,城市的烟火气里飘起一缕药草香。夜市的热闹喧嚣中,针灸的银针在灯光下微微闪亮,推拿师的手法引来围观者的惊叹,一杯杯温热的中药茶饮成了年轻人手中的“新潮饮品”——这里不是普通的夜市,而是潍坊市中医院打造的中医药文化盛宴。市民们逛着摊位,尝一口乌梅汤的酸甜,猜一味中药谜语的趣味,再跟着中医师学两招八段锦,夏夜的晚风里,千年中医智慧正以最接地气的方式“圈粉”无数。

“中医不该只在诊室里等病人,而该主动走进他们的生活。”潍坊市中医院党委副书记杜振告诉记者,“以前觉得看中医是件严肃的事,没想到还能这么有意思,如此接地气”。

不少潍坊人都期待着今夏的中医狂欢。夜幕下,八段锦的招式在广场上划出流畅弧线,中药的清香混着烧烤摊的孜然味飘散开来——这座城市的夜晚,正被中医药文化点亮成最独特的风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琭璐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