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金融与投资 详情

从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到千年古镇借助金融支持重焕生机,看四川——金融如何赋能乡村新业态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赵天浩
  • 作者:庞博
  • 2025-05-14 17:20:04

“五一”假期,四川省攀枝花市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四季花海景区游人如织,400余亩花海绚丽夺目,红粉交织的花瓣随风摇曳,阵阵花香沁人心脾。天空之境的看台上座无虚席,喷泉秀、花仙子Ip演绎精彩上演,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欢呼与掌声。当夜幕降临,景区摇身一变成为光影的梦幻世界,游客们漫步其中,仿若置身童话世界。

“现在的阿署达四季花海美不胜收,一定想不到其前身是始建于三线建设时期的攀钢马家田尾矿库。”攀枝花花海文旅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郑建平说道。2016年5月,因为下游较近距离处有居民区和工业设施,马家田尾矿库被国家列为“头顶库”,要求进行治理或闭库销号。闭库后,这片土地用来做什么?经过3年时间的生态修复治理,昔日“黑湖”破茧化蝶变成一朵美丽的“攀枝花”。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金融力量正成为激活乡村资源、培育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引擎。从农村宅基地改革盘活土地资源,到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农文旅融合样板,再到千年古镇借助金融支持重焕生机,一系列生动实践展现了金融助力乡村新业态发展的强大效能,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澎湃动力。记者日前走进四川多地,探寻金融助力乡村新业态发展的秘密。

图为位于眉山市青神县汉阳古镇的特色咖啡馆。 粟多 摄

激活沉睡古镇新活力

  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成都都市圈交汇的岷江古航道畔,千年商贸重镇——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汉阳古镇,正上演着一场由金融力量驱动的华丽蝶变。作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这里曾因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滞后、建筑年久失修,逐渐褪去往日荣光,而政策性金融的精准“滴灌”,为古镇注入了重生的强劲动力。

  面对古镇“保护与利用”的发展困境,农发行青神县支行主动作为,将金融“活水”精准引向关键领域。通过深入调研,该行精准对接地方政府与企业需求,量身定制“重点建设基金+项目贷款”双轮驱动的融资方案,并开辟绿色办贷通道,以省、市、县三级行联动机制,高效推进金融支持落地。目前,5000万元重点建设基金已率先投入古镇水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贷款也在稳步推进,形成“金融组合拳”持续发力的良好态势。

  这笔金融“活水”激活了古镇的发展潜力。曾经狭窄泥泞的老街巷,在资金支持下拓宽升级为宽敞整洁的景区道路;20余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景观绿地与停车场拔地而起,重塑古镇生态与交通格局。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不仅提升了游客的游览体验,更吸引了非遗美食与新兴文旅业态竞相入驻。值得一提的是,农发行资金还助力当地打造“非遗工坊”,让铁匠铺、杆秤作坊等传统手工艺重焕生机。匠人陈燕的杆秤制作、廖晓勇的龙头拐杖雕刻,成为游客争相体验的文化名片,非遗技艺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

  “以前守着老房子,生意冷清得很。现在古镇变美了,游客多了,我的小吃店每天都忙不过来!”在汉阳小镇经营小吃店的王大姐满脸笑意地分享着生活的变化。

  从孤僻冷清到人气兴旺,汉阳古镇的蜕变是政策性金融与历史文化保护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通过创新融资模式,既守护了古镇的历史文脉,又激活了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随着后续贷款的持续注入,这座千年码头将继续在金融力量的护航下,书写“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兴得起产业”的乡村振兴新篇章,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样本。

提升农文旅融合新动能

  “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这句充满诗意的话语,在西昌市川兴镇得到了生动诠释。如今的川兴镇,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一幅农文旅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周边,川兴镇依托独特区位优势,深度挖掘“观看卫星发射”带来的“乡村微旅游”潜力。随着游客数量不断攀升,当地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大力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显著提升村民居住环境品质。同时,通过租赁近2万平方米闲置房屋院落,打造集餐饮、住宿、休闲于一体的旅游服务设施,既满足了游客需求,又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这一系列改变,离不开金融“活水”的精准浇灌。面对大规模建设需求,当地金融机构主动作为,为项目建设筑牢资金保障。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推进模式下,资金被精准投向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键领域。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川兴镇的农文旅产业迎来蓬勃发展。改造后的特色民宿成为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住宿地,田园采摘、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八方来客。曾经外出务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投身民宿经营、特色餐饮、旅游服务等新兴行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项目不仅直接带动农产品销售、餐饮服务、乡村旅游等行业发展,更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在修缮整治约230户院落的同时,村集体共流转250亩茶园、100亩农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有机统一。与此同时,川兴镇村生活垃圾实现无害化处理,污水管网覆盖全域,乡村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金融的有力支持,让乡村发展找到了新路径。”西昌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道。通过金融赋能,川兴镇不仅实现了人居环境的“颜值”提升,更推动了产业发展的“内涵升级”,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川兴镇正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引擎,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不断迈进。

绘就产业融合新图景

  节假日的攀枝花东华山脚下,观光电梯等候区排起蜿蜒长队,游客们翘首以盼这场“云端之旅”。随着电梯缓缓攀升,脚下的青山绿树、远处错落有致的村落与城市风光渐次舒展,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抵达顶层,一座充满设计感的上空咖啡馆映入眼帘,透明玻璃幕墙与全景露台,将360度美景尽收眼底。游客的欢声笑语与咖啡香气交织,成为乡村新业态的生动注脚。

  在600公里外,在成都西岭雪山脚下,稻乡渔歌现代农业产业园作为一个集旅居、教育、康养等多元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园区,散发着其独特魅力。该园区自2021年以来,已吸引超75万人次游客前来,成为成都农业休闲游与文旅融合发展的知名打卡地。

  不论是在小镇的空中咖啡馆,还是坐落于成都郊区乡村的康养园区,都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据介绍,2020年至今,农发行四川省分行营业部累计为稻乡渔歌项目投放3.4亿元贷款,助力园区打造了近7000亩优质良田。通过构建涵盖水稻研发、种植、管理、营销的全周期产业链,园区亩均增产100公斤至150公斤,去年水稻总产出达6万公斤。同时,以“农业+”为核心,深度融合文旅产业,为当地村民提供了超1200个就业岗位,劳动力人均年收入达5万至7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资金支持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让我们的农业产业实现了提质增效,还让文旅产业得以蓬勃发展,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培育壮大乡村新业态,实现乡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稻乡渔歌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万感慨地说。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庞博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