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动态 详情

全链融合奔共富——四川省武胜县力推蚕桑产业促乡村振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李传君
  • 2025-05-15 21:52:29

20世纪90年代,四川省武胜县曾是全省第三大产茧县,之后,该产业一度衰落。2017年起,该县重新确定蚕桑为重点特色传统产业,并以现代农业园区为抓手,恢复性、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桑园3.5万亩,如今培育起一个以蚕桑为主导产业的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武胜县通过精心培育和真诚引进,现形成两大龙头企业引领全县蚕桑产业全链融合发展的格局。目前共有蚕桑合作社16个、蚕桑家庭农场60个、养蚕工厂118个,蚕桑业主共381个、养蚕农户共2240户。全县年发蚕种4万张,年产茧1700吨,蚕桑产值3亿元。

龙头企业的引领,使养蚕业主和农户有了致富的希望和奔头。全链融合的产业格局也为更多农民群众创造了就近务工增收机会。一个栽桑200亩、养蚕300余张的业主,一年可为当地群众创造40余万元收入,全县蚕桑产业每年可为群众劳务增收5000万元以上。

栽桑养蚕,业主致富群众增收

陈俊夫妻以前在深圳从事电子产品及汽配生意,2019年返回到双星乡三喜村养蚕。5月8日,记者进入他们的万红家庭农场,只见一张张方格蔟上结满了洁白的茧子。而这个时候,四川绝大多数地方第一批蚕才将完成小蚕共育。很明显,他们比别人早养了一批。

“这是我们的独创,”陈俊说,“前几年对桑树早春疏芽,疏掉的桑芽都扔掉了,后来我们想,何不利用起来多养一批蚕呢?”于是,两人从2022年开始试探,从养5张到15张、28张再到30张,发现这批“早早春”蚕茧品质特别好,能卖到每公斤75元至80元。

现在,由陈俊夫妇发明的“早早春”蚕已在武胜县逐步试点推广。“我们种的桑是全县推广的优良品种农桑14号和强桑1号,我们的茧子品质都不错,每公斤卖价都在70元以上。”陈俊说,他们种桑200亩,年养蚕300余张,养蚕加桑园套种年产值达120余万元。

在猛山乡猛山村雷庆平的力禾家庭农场,小蚕房里的蚕儿已到二龄,大蚕房已准备就绪。雷庆平共流转了159亩桑园,也种的是农桑14号和强桑1号,桑树整齐而均匀地长在地里,叶片硕大而肥厚。他说,他一年要养6到8批蚕,小蚕共育1000张,自己养300张。

雷庆平养蚕一年收入70余万元。他还利用自己桑园里的桑枝种植食用菌,并在桑园套种豆类作物以及灵芝、羊肚菌、赤松茸等高端菌类。另外,他还种了10亩果桑,现正是桑葚采摘季节,每亩产值约4000元。通过这些项目雷庆平一年又可增加80余万元的收入。

栽桑养蚕是个劳动密集型产业。雷庆平说,去年他的家庭农场光劳务开支就达30余万元。而在陈俊夫妇的万红家庭农场则高达40余万元。“刚刚发了4月份的工资,一共46800元,”陈俊将工资表给记者看,记者发现,务工人员达55人,最高的工资有3000多元。

缫丝织绸,产业支撑中流砥柱

近期,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四川安泰茧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又安装了6台技术先进的剑杆织机,使该企业的织绸产能达到了每年130万米。公司生产的白坯绸出口欧洲,长期与一些知名终端制造品牌合作。“目前销路不愁,只愁原料不够。”公司总经理秦燊说。

其实,“安泰”是一家集蚕桑生产、蚕茧收烘、缫丝织绸、销售出口及丝绸文化展示的全产业链公司。2017年起,公司按照县上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发展桑园,到2020年共建立高标准良种桑园基地10800亩,并建起20万平方米大小蚕房,招引80余个业主养蚕。

公司通过“土地调型、品种引进、桑树栽植、蚕棚建设、小蚕共育”5个统一,与大小养蚕业主紧密捆绑在一起,业主将蚕茧销往公司,然后除去相关成本结算。10800亩基地年产干茧500余吨,“但目前公司缫丝环节对蚕茧需求量实际在1500吨以上。”秦燊说。

秦燊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实际上我们的丝70%都出口了,另30%销往国内,而自己织绸车间所需生丝,又是从国内其他地方买进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生丝质量高,跟省内宁南县的生丝属一个档次,直接销售更划算。但我们织绸所需生丝,也须达5A级。”

为保障“安泰”原料供给,武胜县另发展高标准桑园2万余亩,总共3.5万亩基地主要集中在猛山、双星、乐善、石盘、鼓匠等乡镇,并成功创建省五星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通过实行返租倒包,园区内农民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8.2%。

今年,武胜县将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科技创新、品牌培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推进项目建设。其中标准化基地建设包括实施1.5万亩桑园提升改造,改善3000平方米养蚕大棚,新(改)建300平方米标准化小蚕共育室等内容。

桑枝利用,变废为宝创富无限

每年冬管剪下的桑枝有多少呢?以每亩约为800公斤计算,3.5万亩每年将产生近3万吨。这么多桑枝如何处理成了难题。武胜县通过招商引资,从重庆引进一家企业,成立了四川芝皇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利用桑枝生产食用菌和生物炭,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进入“芝皇”的生产车间,一栋栋厂房里,一排排整齐的架子上,摆满了香菇、平菇、木耳、猴头菇、鸡油菌、马桑菌、密环菌等各类食用菌的菌棒。还有灵芝、桑黄等药用菌类生产车间。这里每年要生产800余万个菌棒,正好消纳3万吨桑枝和1000余吨秸秆。

食用菌车间用不完的桑枝,连同其他一些废旧木材,柑橘树、花椒树剪下的枝条,以及农作物秸秆等,一起打碎后,通过机器压成生物颗粒,用作工业燃料,或烘烤用的生物炭。该生产线于今年2月投产,每月产量1500吨,每吨卖800元,年产值达1600余万元。

公司办公室主任尚娟介绍说,食用菌生产具有严格的工艺流程,先是将桑枝粉碎,连同柑橘树枝、花椒树枝及其他农作物秸秆等原料,按照桑枝80%其他材料20%的比例混合,通过装袋、高温灭菌、接种、培育等环节,进入食用菌棒生产车间,培育时间为1—3个月。

“我们只卖菌棒不卖成品菌,在培育期结束前1个月便联系客户购买。”尚娟说,客户购买后可以像割韭菜一样采5—7茬,平均一个菌棒可采1.5斤以上,市场上零售价为每斤6元以上,一个菌棒采下的食用菌至少可卖9元,而从公司购买回去只需花3.5元—5元。

因此,周边不少农民将其作为一个很好的居家产业。一些村集体经济也随之发展起来。猛山乡万民村和双星乡柏栳村集体经济组织每年从“芝皇”购买菌棒5万余个,仅此一项便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余万元。通过这种模式,每年为各地农民和村集体创收数千万元。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