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南海周边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交流会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召开。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亚太地区办事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南海周边国家以及国内政府部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官员和专家参加学术交流会。与会专家围绕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与养护和绿色海水养殖,分享了科学养护渔业资源、向海洋要优质食物的创新进展与实践路径。
水产品是大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海周边国家以海相连、隔海相望、因海而亲,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保护南海生物多样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水产食物的持续产出和稳定供给是周边国家的共同责任。长期以来,中国始终高度重视与南海周边国家务实开展渔业产业与科技合作以及水产品贸易互利合作,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在鱼苗捐赠、增殖放流、联合调查、海洋牧场、水产养殖、人员培训、学术研讨等方面开展卓有成效合作,有效养护了南海渔业资源、保护了南海海洋生态,带动了渔民增收致富,对区域渔业蓝色转型和渔区秩序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会上,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发布了中越北部湾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与养护效果。2017—2024年,在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中越双方开展了7次渔业资源联合增殖放流活动,中国累计向北部湾放流经济鱼类、虾类、蟹类等水生生物苗种16种,数量达3.5亿尾。通过对放流效果进行全方位跟踪评估,结果显示,放流品种的回捕率稳定在5%以上,其中虾类回捕率高达15.4%—39%,重点放流种类产量大幅增加,沿湾优质水产品的渔获量同比提高10%—15%,渔民收益同比增长两成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活动多次被写入中越联合公报/声明,受到了中越两国渔民的欢迎。
本次学术交流会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主办、广西防城港市海洋局协办。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外交部边界与海洋事务司、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参加学术交流会。在华参加国际培训和留学的埃及、古巴、加纳、加蓬、尼日利亚、坦桑尼亚等国家的技术官员、研究人员和企业代表应邀参加学术交流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冯建伟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