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胶州市深入践行“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理念,以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核心,通过资源优化、师资流动、特色育人、数字赋能、协同共育等组合拳,推动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让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
在乡村教育硬件升级的战场上,胶州市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该市将乡村学校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全局,实施“薄弱校改造升级”工程:“十四五”期间新建3所、改建4所农村学校,让村级小学实现“一校一品”特色发展;对10所小微学校合点并校,推动教育资源向更高效配置流动。值得关注的是,全市累计投入7200多万元提升农村薄弱中小学食堂设施,建成103处标准化食堂,实现中小学食堂标准化全覆盖。作为全国首个实现农村学校塑胶操场全覆盖的同级城市,胶州市209部专业校车沿着487条线路穿梭于563个村庄,每日护送29所乡镇小学1.25万名学生安全到校,构建起“乡村不输城区”的教育硬件新生态。
师资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胶州市创新建立“城乡师资流动”长效机制,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回乡”等计划,推动城区骨干教师与乡村教师结对帮扶、联合教研,让优质师资如活水般流向乡村。在培育“本土名师”方面,该市将40%的培训资源向乡村倾斜,“全国名师进胶州”“教育干部专题研修”等活动持续开展,为乡村教师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窗”。待遇保障上,该市在普提农村教师津贴和班主任津贴基础上,增设人均300元的农村教师津贴、人均800元的农村班主任津贴,并为农村镇处开通教师班车,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支稳定而优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正在崛起。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遇见校园课堂,碰撞出亮眼的育人火花。胶州市立足乡村文化资源,打造“非遗传承+素质教育”特色品牌:“三铺龙拳”“胶州大秧歌”等非遗项目走进校本课程,让传统文化在孩子们的一招一式、一唱一跳中活态传承。全环境立德树人工程同步深化,“尚善尚美”德育品牌浸润校园,音体美劳课程全面提质——“高雅艺术进校园”“武术进校园”等活动已在农村学校开展34场,“体质、阅读、书写”过关行动持续推进,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稳步实施,五育融合的育人模式让乡村学生在文化滋养中全面成长。
一块屏幕,打破了城乡教育的时空界限。胶州市投入专项资金搭建“数智教育云平台”,实现城乡学校同步课堂全覆盖,乡村学生通过“云端专递课”与城区名师实时互动,7所乡村学校入选青岛市智慧校园建设应用特色校。全市建成人工智能实验室、VR创新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空间,开发68门校本数字课程,打造98间智慧教室,让优质教育资源“一键直达”乡村课堂。“网络教研共同体”模式更成为创新亮点:全市乡村学校划分为四大教研片区,2024年组织跨校教研活动超百场,城乡教师在线集体备课、课题研讨,推动教学理念与方法迭代升级,让乡村教育紧跟时代步伐。
从校园到家庭、社会,胶州市编织起立体式育人网络。“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常态化开展“教育大集”“亲子研学”等活动,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场景;24小时心理服务热线、成长档案、心理健康讲座进校园进村庄,为乡村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保护伞”;“校园安全提升行动”通过人防技防结合、部门联防联控,实现校园监控无死角覆盖,筑牢安全防线。课后服务更是亮点纷呈:剪纸、泥塑等乡土技艺融入社团活动,乡村学校课后服务参与率达98%,孩子们在“离校不离教”的温暖陪伴中,绽放多彩童年。
如今的胶州乡村,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靓的风景在校园。通过持续深化城乡教育共同体建设,胶州正走出一条“以城带乡、以优促优、全域共进”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有质量、有温度的教育。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4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