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重庆铜梁:“三雁”齐飞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赵子萌
  • 作者:邓俐 邓佳星
  • 2025-05-21 21:50:28

五月的巴渝大地,生机盎然。在重庆市铜梁区西郊现代农业观光园,智能大棚里的黄瓜藤蔓正攀着网架向上生长,苗木基地的果苗嫁接台上闪烁着银光,智慧人力资源市场的招聘展位前人头攒动——这幅充满活力的乡村图景,正是铜梁区构建“头雁引领、归雁反哺、鸿雁助飞”人才矩阵的生动写照。

头雁领航:科技田埂上的“育种先锋”

“高温天是筛选耐热品种的‘黄金期’。”在西南研发中心的设施大棚里,中蔬种业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顺利戴着遮阳帽,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查看实时监测的土壤湿度和光照数据。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派驻铜梁的“头雁”,他带领团队在3000余份引进品种中筛选出30余个适合西南地区的优质蔬菜花卉品种,其中耐旱黄瓜新品系已在铜梁推广种植500亩,亩产提升20%。

这位扎根田间的科研带头人,不仅育良种更立标准。针对夏季多雨易涝的气候特点,他的团队制定了《设施蔬菜高温期栽培管理技术规程》,从播种深度到防虫网架设都细化到厘米。“现在农户照着手册就能种出高品质蔬菜,去年全区蔬菜产值突破12亿元。”王顺利蹲下身子,拨开叶片露出幼果,眼中满是期待。

在“头雁”带动下,铜梁构建起“科研院所+试验站+示范基地”的三级推广体系:西南研发中心成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年均接待研学团队2万人次;32名科技特派员组成“流动课堂”,每月深入田间开展防虫治病、智慧灌溉等实操培训,去年培育高素质农民1500余人。

归雁筑巢:家门口的“就业新图景”

“焊工岗位薪资不比外地低,还能照顾老人孩子。”在铜梁区智慧人力资源市场,东城街道居民陈文陆攥着简历,目光在“高新区企业招聘专区”逡巡。作为首批“归雁”,他刚从广东返乡就赶上首届“人才周”招聘会,现场与3家企业达成意向。“今年像陈文陆这样的返乡人员有1.07万,其中3800人通过‘归雁计划’实现家门口就业。”区就业和人才中心主任介绍。

为让“归雁”留得住、干得好,铜梁织密“政策+服务”网络:333名乡村劳务经纪人走村入户,建立“劳动力资源数据库”;17个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里,高校研究生与农户结成“科技对子”,手把手教果树修剪和电商运营;2亿元创业贷款精准滴灌,催生了320家返乡创业企业,其中“归雁”王强创办的生态农场,带动周边50户农户发展订单农业,年人均增收8000元。

最热闹的要数西郊绿道旁的“归雁市集”。每逢周末,返乡青年李芳的农产品直播间准时开播,身后的货架上,经她改良包装的铜梁莲藕、火龙果干等20余种产品整齐排列。“去年通过直播卖出30万斤农产品,今年打算扩大仓储中心,带动更多老乡做深加工。”她一边调试镜头,一边展示新设计的“龙乡水土生”系列包装。

鸿雁助飞:乡土专家的“破茧之路”

在巴川街道玉皇村的果之王苗木基地,陈贵虎握着一株刚嫁接的桃树苗,向高校实习生讲解形成层对齐的技巧。这位“龙乡工匠”扎根苗木培育30年,自主研发的“铜梁脆桃”种苗远销川黔,更带领周边农户发展起上万亩果园。“以前送苗给农户,他们担心种不活;现在建了组培脱毒中心,种苗成活率从60%提升到95%。”他身后的实验室里,全自动接种机正在无菌环境中运作,每年可繁育脱毒苗500万株。

为让“鸿雁”展翅高飞,铜梁设立亿元人才资金池,量身定制《农业人才激励措施》:陈贵虎的民营科研机构获得200万元研发补贴,组建起包含5名博士的育种团队;全区建成13个“专家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团队开展技术攻关;130名人才服务专员化身“政策翻译官”,为乡土人才解决子女入学、项目申报等后顾之忧。

数据见证着“鸿雁”效应:全区注册农业商标45件,“铜梁莲藕”“小林黄花梨”等地理标志产品年产值超5亿元;累计开展就业培训3546人次,培育出120名“土专家”“田秀才”,他们领办的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12万亩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雁齐鸣: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当暮色浸染西郊田园,王顺利的实验室仍亮着灯,他正在分析新一批土壤检测数据;陈文陆收到企业录用通知,给家人发去一条“留下来挺好”的微信;陈贵虎的育苗大棚里,自动喷灌系统定时启动,水珠在幼苗叶片上折射出晶莹光芒。

从科研大棚到招聘现场,从苗木基地到电商直播间,铜梁的“三雁”人才矩阵正构筑起乡村振兴的“人才金字塔”:头雁领航突破技术瓶颈,归雁反哺激活资源要素,鸿雁助飞厚植乡土根基。截至目前,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2%,一幅“人才旺、产业兴、乡村美”的新图景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开。

作者:邓佳星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邓俐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