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高温,加之已两个多月没下雨,川东北地区普遍大旱。油菜和小麦收割后,不少地方人们盼望下一场大雨,好收水插秧。旱地中的春玉米和大豆,日日经受着烈日的炙烤,也急需来一场雨好施肥。5月22日,记者来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所见所闻令人揪心。
幸好21日晚来了一场小雨,旱情暂时得以缓解。趁土壤中还有水分,农民赶紧给玉米和大豆施加追肥。但这场雨太小,持续时间也短,水源条件不好的地方,农民只有趁河沟或塘库堰里还有水,忙着抽水插秧。如错过季节,就只好将计划中的稻田改种旱粮了。
场景一:力争保住每一株春玉米
22日上午10点半,记者来到下八庙镇乐丰社区,因头晚那场雨,上午的气温只有25摄氏度,在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里,20余个农民正忙着给玉米和行间的大豆施肥。
正在田间忙碌的何先菊说:“今天一早,我们就被老板请来,说趁昨天下了雨,赶紧施点肥。”“你们施的是啥子肥?”记者问。乐丰社区党支部书记邓绍民说:“大豆施的是复合肥,玉米施的是尿素和磷酸二氢钾。”“这里好久没下雨了?”记者问。“从春节过后,几乎没下过什么雨。”邓绍民说。“这场雨能管多久?”记者问。“最多两三天。”邓绍民说。
乐丰社区农民给大豆玉米施肥。
这片玉米大豆种植地是四川天府粮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流转的,乐丰社区共有800余亩流转给该公司,全部种的是大豆和玉米。“前段时间,我们采取车辆拉水浇灌,还只能在晚上6点以后浇灌,否则会因为气温太高,反而将苗子蒸死。”下八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余恩义说。“如今早春玉米已到抽穗阶段,问题不大,比较浅的春玉米还得灌。”
余恩义说,下八庙镇今年共种植了10000余亩春玉米,80%能保住,计划种植10000余亩夏玉米;一些临近河沟和有塘库堰的村已栽上秧6000余亩,另有五六千亩需等待天下雨才能栽上。“如果天不下雨,那就只有改种旱粮了,准备夏玉米和夏大豆套作。”
场景二:5台抽水机层层往上抽水
“这是20年未遇的大旱,”下八庙镇楼房村党支部书记张会琼说,“我们这里临河沟,地势也相对平坦,历年来水源充分,记忆中从来都没抽水栽过秧,今年是第一次。”
楼房村也有700余亩耕地流转给“天府粮仓”公司,其中500余亩刚刚收完小麦和油菜,准备种水稻,另外200余亩种的是玉米和大豆。记者在一个名叫石庙沟的地方看到,几台抽水机连着长长的管子,从黄连滩河里将水抽起来,再不断接力往层层梯田上抽。
“从河里抽到这块田至少800米,”“天府粮仓”公司恩阳片区负责人岳秀毓说,“从这块田抽到那块田至少500米。我们共调了5台抽水机,抽水管都买了2000多米长,要把这500多亩水稻种起,抽水费估计都会花费上万元。但尽管成本高,全部栽上秧没问题。”
楼房村,给层层梯田接力抽水。
张会琼说,本来楼房村有一座提灌站,河水充沛的时候水可从进水口进入提灌站,然后由提灌站自流至田间。但因河水水位下降,进水口已高出水位,导致提灌站失去作用。
据岳秀毓介绍,“天府粮仓”公司在下八庙镇共流转了7000余亩耕地,涉及8个村(社区),这些地均采取了两季轮作,今年天旱估计水稻面积会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会增加。
场景三:趁塘库堰还有水赶紧插秧
临近中午,气温再度升高至33摄氏度,头晚降雨带来的凉意很快消失。在尹家镇下苏村张光明家的稻田里,9个人正弯着腰忙着插秧。“昨天请了8个,今天请了9个,眼看端午节要到了,得赶快把这7亩田栽完。”老张对记者说,尽管请一人一天要给120元工钱,还得供三顿饭,可还是得请,要是挨过了节气,等水库里没了水,那就完了。
“我们村还好,”村党支部书记廖兵迅说,“每个组都有两三个堰塘,尽管天旱,堰塘里的水还能保证这个季节灌溉需求。全村1000余亩地能浇上水,1280亩田能收水栽上秧。目前已栽了700余亩,剩下的月底前能全部栽上。玉米大豆也已施完肥。”张光明所属的第一组,上面有一个小水库,不仅能满足本组600亩田栽秧,还能保证二三组都能栽上秧。
张光明家的稻田里,人们正忙着插秧。
下苏村在尹家镇算水利基础设施比较好的村,但在其他村仍然面临着旱情对农业生产的威胁。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张旭说:“尹家镇17800余亩耕地,早已全面消除了撂荒地。全镇4700余亩地适宜种水稻,目前已有2200余亩栽上秧,其余的若天不下雨,恐怕也只能改种旱粮。大豆、玉米种子已经准备好了。哪怕天再旱,也不会再让一寸土地荒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传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