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社会 详情

智慧双手铸就毫米精度 智能建造助力乡村振兴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袁雅茹
  • 作者:马昭 李澳国
  • 2025-05-23 13:35:35

在江苏南通北沿江高铁沪宁段启东特大桥施工现场,产业农民工手持中铁上海工程局自主研发的操作终端,轻点屏幕,机器人便自动规划路径、精准喷涂标记。这一场景,正是高铁施工从农民工的“汗水建造”迈向“智慧建造”的生动缩影,也展现着科技为传统施工注入的新活力,极大地减轻了农民工的劳动强度。智能建造的创新发展助力了北沿江高铁沪宁段建设速度,北沿江高铁沪宁段开通后,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尤其是在乡村振兴与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023年初,面对传统放样效率低、误差大的难题,中铁上海局成立了由一线职工和企业研发团队组成的“智能装备创新小组”。项目一名“00后”技术员提出能不能给机器人加装避障系统?桥面障碍物多,手动操作难免由于视线问题撞坏设备。“95”后测量员则琢磨:“喷标机构需要更灵活,适应不同曲线段。”经过半年试验,团队成功将北斗RTK导航、自动避障算法和智能喷涂系统集成到放样机器人中,误差从±5毫米压缩至±3毫米,单台设备作业效率提升50%。工人还自主设计了二代“柔性抓取臂”,通过增加缓冲材料和压力传感器,实现“轻拿轻放”。这项改进被纳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成为工人智慧的“硬核注脚”。

在粗铺、精调作业区,多功能台车正挥舞机械臂,将重达数吨的轨道板稳稳铺设在桥面上。操作员拿着控制平板终端,关注着多功能台车自主完成设定动作说:“过去10个人操作龙门吊、吊具、抬板、调整,现在只需4人监控设备,劳动强度降了七成。”面对曲线段轨道板精调难题,测量主管提出:“全站仪的数据能不能直接导入台车控制系统?”团队随即开发了“精调数据实时传输模块”,工人只需一键启动,台车便能自动完成毫米级调整。灌板班组的工人还改进了自行式灌板台车的导料槽角度,使混凝土流动更均匀,避免了传统灌注中的“空洞”问题。

北沿江高铁沪宁段的开通,使得沿线乡村与城市的联系更为紧密,借助高铁带来的游客流量和物流便捷,各类农产品得以快速流通,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为乡村文旅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为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让沿线乡村在发展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马昭 李澳国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