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国际图片 详情

“三茶”统筹 与世界共享中国茶——2025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见闻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姚雯祎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 2025-05-23 13:44:06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董家琛

初夏临安府,共品一香茗。

5月21日,第六个“国际茶日”如约而至。2025年“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以“茶和世界 共品共享”为主题,由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承办。多国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以及国内相关产茶省份、科研单位、茶企代表以“茶”为媒,领略千年茶文化,共话茶科技创新,共谋茶产业发展。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右一)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体验炒茶。

 

绵延古今:千年文化一杯茶

中国与茶的缘分,自远古神话起始,横亘千年。

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的茶叶专著,是唐朝“茶圣”陆羽撰写的《茶经》,它系统总结了唐代及以前的茶学知识,将一片东方树叶升华为中华文明的符号,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现场,现代科技手段让陆羽在屏幕上“复活”,与现场嘉宾展开了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中国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创新活力也在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

从喜马拉雅山路的茶园到北非薄荷清香的茶汤,一片叶子,用不同的语言讲述着人类对于自然的敬意,无数中国茶叶爱好者也一直致力于向世界推广中国茶文化。茶文化学科带头人、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浙江农林大学教授王旭烽便是其中之一。“我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我的小说《茶人四部曲》就是以西湖龙井诞生地——杭州为原型的。”王旭烽说,“前不久,我刚带团去了匈牙利和希腊,我们在多瑙河上、在爱琴海边热烈地进行茶文化的共建与交流。我发现,那里的人们都非常热爱茶,当我们手中捧着一盏茶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走得非常近,能够像家人一样亲切、共鸣。”

外国嘉宾在中国茶叶博物馆考察。


品鉴完龙井绿茶、祁门红茶、六堡黑茶等特色名茶,外国嘉宾来到位于西子湖畔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在那里感受茶的人文历史,学习茶的自然科学,并亲自体验中国的炒茶、点茶等传统技艺。

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在体验炒茶后,向记者分享感受:“在格林纳达,我们用可可豆做可可茶或热巧克力时,会使用类似于中国制茶时使用的器具。炒茶过程中释放的香气让我想起了家乡的茶,唤起了我的怀旧之情。我相信格林纳达和中国可以通过茶文化、技术、设备和发展方法等方面的交流,进一步加强相互了解。茶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将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起来,对我来说,这才是真正重要的。”

格林纳达驻华大使马岩(右二)体验炒茶。


“澳大利亚也是茶的生产国,我们习惯于在茶中添加牛奶或糖后饮用,但在中国,似乎有更多的人喜欢饮用天然的、纯净的茶。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喝到最喜欢的红茶。”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农业参赞温雅说,“人们展示茶的时候,其背后的历史也一同展现。中国茶文化的魅力在于它悠久的历史,通过了解茶史,我们也能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智利人民也有着饮茶的习惯,我们会喝黑茶、红茶、绿茶等。今天品尝到了多种中国茶叶,也领略到了中国在茶叶种植、制造、消费等方面的悠久传统,我非常愉快。”智利驻华大使阿里亚兰说,“当下,智利的年轻人将饮茶作为一种时尚,这给两国茶叶贸易及引进新茶叶品种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科技加持:现代茶园换新貌

“从种质创新,到智慧茶园、生态茶园,再到新茶饮、茶叶深加工,中国的茶科技构建起了从茶园到茶杯的全链条创新体系。”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岳飞所说,如今,科技正在重塑茶产业的未来。

工作人员为外国嘉宾介绍中国茶产品。


在茶园管理方面,通过环境监测系统和无人机技术,茶园管理者可以实时掌握土壤湿度、养分含量、气象变化等关键数据,从而科学安排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最耗费人力的采茶环节,“智慧采茶工”能够精准识别刚长出的嫩芽,灵活地利用机械臂采下。在关键的茶叶加工环节,智能化生产线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时间、翻炒频率,保证做出来的茶叶品质稳定。而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面,一片茶叶又能延伸出新茶饮、茶食品、茶保健品等产品,应用于多个领域。可以说,绿色、智能、可持续是茶产业发展的未来。

如今,一批批新农人返乡从事茶产业,他们善于运用新科技,用智慧与创新为茶产业的未来添砖加瓦。

2010年,“茶三代”胡璧如结束了在澳大利亚的留学回到家乡杭州,从父辈手中接过了传承西湖龙井的大旗。“杭州是电商之都,借助这个特点,我开设了网店。当时我召集了大概300户茶农,成立了杭州兴农春茶叶专业合作社,制定了茶园管理、茶树养护、采摘手法等方面的标准。合作社成员按照我的要求进行采摘,我们再把做好后的茶叶拿到电商平台进行销售,销量非常好。”2018年,胡璧如和家人建立了龙井茶智慧工厂,自主研发了4条龙井茶生产线,通过模拟手工制茶工艺,在生产线上制造出高品质、标准化的好茶,为西湖龙井产量有限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胡璧如也与附近茶园合作,探索直播带货模式。“我希望大家不仅能够喝到优质的龙井茶,也能亲自走到我们的茶园里去。”胡璧如说。

中国的茶科技在世界处于领跑地位,茶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也不断推进。“法国不是茶的主产区,但有着喝茶的习惯,是茶叶的主要进口国之一。我们与中国在茶叶科技领域紧密合作,通过向中国制茶专家学习他们的技艺和科技,法国的教师能够为当地农民进行制茶培训。今年,我们希望能够让一批法国教师来到浙江、福建等知名茶产地,学习交流茶文化与茶科技。”来自法国的嘉宾分享道。

 

携手合作:产业未来共谱写

过去,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把中国的茶叶运往世界各地。如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茶马古道更加坚实。

中国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表示,世界各国茶产业、茶文化既各具特色,又有很多共性。中国愿同各方一道,更好地弘扬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助力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一是携手推动茶文化交流互鉴,深化拓展“国际茶日”系列活动,加强茶文化挖掘保护利用,建立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茶文化推介活动,以茶为媒推动各国文化交融。二是协同推动茶产业振兴发展,多渠道开展茶科技交流合作,联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着力推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茶文旅深度融合,加强品牌建设,提高茶产业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进一步释放茶消费的巨大潜力,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三是共同推动茶贸易互惠共赢,不断提升茶产业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共同构建公平开放的贸易环境,促进茶贸易长期稳定发展。

“当下,全球主要茶产区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产量、品质、收益受到冲击,其中小农首当其冲,蒙受损失。为确保茶产业拥有更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构建从茶田到茶杯全价值链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应对挑战中培育发展新机遇。”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在视频中表示,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茶亲和淡雅的精神气韵、丰富多彩的文化传承,将历久弥新,永不褪色。联合国粮农组织愿继续与各方伙伴携手努力,发挥茶独特的带动效能,为推动跨文化、跨代际深度交融与共同繁荣源源不断注入“茶力量”。

“本次‘国际茶日’中国主场活动的举办,介绍了茶知识、茶文化,呈现了茶科技新成就,为外国嘉宾参观中国茶园提供机会,将为茶文化的普及和促进茶的健康消费作出贡献。”保加利亚农业和食品部部长格奥尔吉·塔霍夫说,“保加利亚的饮茶文化造就了我国消费者对茶产品的市场需求,我们生产的茶叶类型也丰富多样。保加利亚在茶叶生产、贸易、分销、消费等方面有着很大潜力,希望能够与中国一道,促进双边茶叶贸易,增加茶叶贸易量和贸易种类。”

外国嘉宾体验宋代点茶。

“斯里兰卡有着七大茶叶产区,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种植标准,铸就了锡兰红茶的卓越声誉。锡兰红茶因其独特香气、醇厚口感与悠久传统而闻名于世,一直以来,为中国消费者带来了融合卓越品质、文化传承与两国深厚友谊的独特体验。”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马金达·贾升和表示,“斯中关系源远流长,建立在相互尊重、理解与善意的坚实基础上,两国的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实现了互利共赢。希望能够以‘国际茶日’活动为契机,互学互鉴、共享经验,推动各国茶产业迈向更高平台。”

一片来自古老东方的树叶,蕴藏着传统文化,凝结着人类文明,在千年的时光里勾勒着世界版图的经纬。茶,源自中国,盛行世界,从古时商队在丝绸之路上摇响的声声驼铃,到如今各国在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领域的深入合作交流,世界人民共同举杯庆祝“国际茶日”,也携手谱写着璀璨的未来。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