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津南,一粒稻米的“逆袭”正悄然上演。从濒临消失的千年贡米到带动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小站稻的复兴之路,折射出一个传统农业品牌在新时代的突围与蜕变。
“我们不仅要让这片盐碱地重新飘起稻香,更要让这缕稻香飘得更远。”津南区副区长郑建立的这句话,道出了小站稻产业发展的雄心。从品种保护到科技赋能,从单一生产到三产融合,这条“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的全产业链发展路径,正在书写着“小站稻”品牌的新篇章。
如今,行走在津南的田间地头,稻浪翻滚的壮观景象与现代化加工车间的机械轰鸣相映成趣,稻田栈道上游客的欢笑声与农民丰收的喜悦交织在一起——这已不仅仅是一幅农业生产的画卷,更是一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津南区作为小站稻的发源地,秉承传承地域文化的使命,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良田,从单一种植到农文旅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成长路线。”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孙富江表示。如今,这片盐碱地上生长的“千年贡米”正焕发新生,成为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小站稻稻作展览馆中展示传统插秧。
小站稻稻作展览馆中农具展示。
千年贡米焕新生从遗忘到精彩
小站稻种植始于宋代,因独特的盐碱地、运河水与有机肥培育出“粘香适口、回味甘醇”的品质,历史上曾作为皇家贡米。然而,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2015年种植面积一度萎缩至不足万亩。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国家南繁基地时关切天津小站稻。同年,天津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津南区委区政府将其列为全区农业三大产业链之一,全力推进。”郑建立介绍,此后小站稻发展成果斐然,2020年津南小站稻种植系统获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4年跻身国家级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2017年以前,我们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主要种植高粱、玉米,产量不高,价值也低。”津南区小站镇会馆村党总支书记郑加林回忆道。为扭转局面,2017年会馆村“两委”班子决定复种小站稻,通过清淤坑塘、平整土地,当年试种的300亩稻田亩产达1000斤。2018年天津市启动小站稻振兴计划后,村里成立专业合作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种植面积达620亩,年产稻米50万斤。“村集体年收入从180万元增长到380万元,每年还为村民发放福利104万元。”郑加林说。
在政策推动下,2024年津南区小站稻种植面积已恢复至5.8万亩,其中高标准农田占比超86%。津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孙富江介绍,该区小站稻种植品种主要为金稻919、金稻939、津原U99、津原89、津育粳22等。在此基础上,加强与科研机构的紧密合作,自主培育水稻新品种津育1875和津育1992,持续推进DUS稳定测试。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在会馆村试验种植16个品种,其中天隆优619、金粳521、金粳618等已大面积推广。
“我们广泛调动育秧大户的积极性,小站稻基质育秧达80万盘,全区主要水稻种植区机种、机管、机收率基本全覆盖,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达到4万亩。”孙富江说。津南区还建设数字乡村产业智慧大脑项目,实现小站稻从种子研发到规模化种植的全链条管理,确保生产全过程的可视化和可追溯。
全产业链升级从“卖稻谷”到“卖品牌”
津南区围绕“种、管、收、加、销”九大环节打造全产业链。会馆村引入稻蟹混养模式,并发展乡村旅游,修建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推出稻田垂钓、研学体验等项目。“2024年国庆期间日接待游客1.3万人次,旅游收入20万元。”郑加林自豪地介绍。
“我们不断延链补链,给小站稻强基赋能。”孙富江表示,津南区组织串联起3家链主企业、60余家链上企业,合力打造国家级小站稻产业集群。在前期建成小站稻种源研发基地、稻种繁育基地、种植新技术示范基地的基础上,通过打造小站稻育秧基地、提升全自动包装设备、改造低温仓储、改建稻米加工车间等项目,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
天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中装运场面。
天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车间先进的制米设备。
天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车间。
“天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加工车间引入国际先进的稻米深加工设备,实现了灌装、装箱、封箱、码垛等全自动生产流程,不仅节能降耗,加工处理能力也不断提升。”孙富江介绍,小站镇更是投资1200余万元建设小站稻加工中心,有力支撑“农业产业强镇”发展。
小站镇镇长任绍坤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产业强镇,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优化种植布局,补链强链延链,串联资源要素’为主线,全力推动小站稻全产业链发展。”一方面,筑牢产业根基 。通过整治水源、建设高标准农田,形成会馆村核心种植区、黄台村示范种植区、操场河村拓展种植区的梯次布局。“今年小站稻种植面积增至1.4万亩,优选‘津原U99’等主栽品种,亩产达1100斤。”同时建成机米加工厂,实现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覆盖。一方面,提升产业能级。通过建设45亩育秧基地、引进天津国际水稻研究院强化科技支撑;培育118家经营主体,打造4个品牌认证;开发胚芽米等深加工产品。“我们的目标是让每粒稻米都实现价值最大化。”任绍坤说。
农文旅融合稻田绘就乡村新图景
一粒米的“接二连三”,让香味韵味悠长。孙富江介绍,津南区立足“三张好牌”资源禀赋,积极探索“质量效益高、市场前景好、联动效应强”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建成“兵米文化乡村旅游重点片区”,拓展出“米立方”“津津乐稻”“稻香斋”“禾舍”等以“稻”为核心的文旅场景。
小站镇会馆村的农户在生态园区为游客展示插秧过程。
津南区围绕小站稻已形成5条特色旅游线路,结合稻米节等活动年吸引游客92万人次,创收1324.3万元。“特色旅游线路中有‘兵米文化体验游’‘稻乡亲子游’‘舒心解压休闲游’‘稻乡农事体验游’‘归居稻乡休闲游’。这些举措吸引了大量游客下乡进村,他们在这里可以观赏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化、品尝特色美食、购买土特产,有力地促进了乡村振兴。”小站镇镇长任绍坤介绍,该镇打造了迎新村、操场河村、会馆村作为农文旅融合示范片区。会馆村通过联建共建带动周边发展,开设10家农家院民宿,就业创业200余人,并连续三年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2024年国际水稻研究院落户会馆村,建设试验田和展示馆,进一步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镇里提升了小站练兵园历史文脉街区,推出了“日夜有品”“四季有景”的农文旅融合项目。
津南区将研究制定《津南区2025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品牌营销能力提升行动项目方案》,持续提升小站稻的市场认可度和品牌价值。“我们将继续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推进小站稻全产业链建设,深入挖掘小站稻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丰富农文旅融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推动津南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孙富江说。津南区还将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构建“农研商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带,让千年稻香持续飘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林单丹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