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临近端午节,在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七盘关工业孵化园,记者看到,工人们正麻利地将一箱箱打包好的粽子搬上货车,准备发往全国各地。“现在正值粽子销售高峰期,每天最多能卖出3万多枚,日销售额突破30万元。”企业负责人刘越龄告诉记者。
图为工人正在制作粽子。
走进粽子生产车间,清新的粽叶香扑面而来。折粽叶、倒糯米、放入野草莓馅、压实……工人们手指翻飞间,一个棱角分明的粽子就包好了。再经过蒸煮、灭菌等多道工序,这些美味仅需48小时就能摆上长三角商超的货架。
图为以朝天野草莓和核桃为原料制成的“流心棕”。
“我们的野草莓核桃粽是流心的,这款产品的制作工艺,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该企业总经理谢富贵拿起刚出锅的粽子轻轻掰开,馅料缓缓流出,“攻克流心粽子蒸煮后‘夹生’的技术难题,我们整整试验了两年。”谢富贵告诉记者,为备战端午市场,一个半月前他们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粽子生产了。
“朝天是核桃之乡,野草莓则是朝天常见的一种野果,因酷似还没成熟的草莓而得名,我们本地人叫作‘萢儿’,吃起来酸甜可口。公司与周边农户签订了野草莓收购协议,同时与当地核桃合作社保持长期合作,助农增收。”刘越龄表示。
作为陕甘入川的“北大门”,广元市朝天区中子镇受北方多样的面食吃法影响,加之盛产核桃及其他粗粮,造就了特有的核桃面点文化。二十多年前,刘越龄的祖父母就在镇上开了一家核桃月饼作坊,在当地小有名气。“我记得小时候每到中秋,乡亲们就带着自家种的核桃来我家加工月饼,寄给在外打工的亲人们。”刘越龄满是骄傲。
如今,当年的小作坊早已成长为现代食品企业入驻园区,刘越龄作为第三代“接棒”,引进了四川省首个面点隧道烘焙流水线,立志将朝天的传统美食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作者:朱怡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张艳玲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