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上午,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农业生态领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站和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相关负责人及专家,围绕长期定位观测与数据治理开展交流研讨,共谋农业农村低碳生态发展的数据支撑路径。
据介绍,为掌握我国农业农村资源禀赋,实时掌握我国的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家底,破解我国人均耕地短缺、水资源贫乏、动植物疫病虫害频发的资源硬约束问题提供基础支撑,在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在此基础上,农业农村部与科技部正着力推进跨学科场景化综合观测工作,为此,2024年,中国农业科学院试点启动了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工作,这有助于打破学科间的数据壁垒,深度揭示农业产业生态发展趋势规律,系统支撑生产技术模式创新,最终引领农业绿色发展理念转变、产业生态技术革新、政策决策调整。全国有望迈入有组织的长期定位观测新阶段。
由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环发所”)负责的农业农村长期因子综合观测农业生态数据服务高地、农业农村部农业环境野外科学观测研究数据中心,围绕农业生态关键元素循环和污染物迁移过程,针对温室气体排放、农业废弃物、产地环境健康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等重点任务,采用统一的实验方案、指标体系和观测标准开展长期因子综合观测。汇交农业生态和农业环境长期定位观测数据,为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国家气候变化农业相关议题谈判、《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编撰等提供有力支撑。
环发所在海拔4500米的藏北草原,建设了农业农村系统海拔最高的实验站,已开展近20年的长期定位观测,开展了高寒草地模拟气候变化控制实验、高寒草地氮沉降实验以及退化高寒草地修复实验。针对高寒草地生态修复与利用矛盾突出的问题,构建了天然草地恢复后“长周期、低频率”轮牧技术,研发了房前屋后、棚圈等特殊区域高产饲草种植技术,集成了高寒草地生态修复、适度放牧、人工饲草补给为一体的高寒草地高效利用模式,在优化天然草地利用方式的同时,拓展牧草生产空间,缓解天然草地载畜压力,为高寒草地生态修复与利用提供有力支撑。
在“长期定位观测进展”主题环节,祁阳站、商丘站和呼和浩特站等典型实验站专家汇报交流了长期定位试验原始创新与科学价值,研讨农田建设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监管研究进展。在“数据资源与观测技术”主题环节,研讨长期因子数据确权授权模式和技术应用、数据论文发表,促进农业农村科学观测数据的保护、共享与成果转化;通过温室气体观测技术进展和智能物联在农业农村长期因子数字化建设中应用等方面的研讨,推动农业实验站自动化和数智化水平。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丽颖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