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国际热点 详情

“数字木兰”绽放,开启“她时代”新篇——2025乡村振兴她力量对话会观察

  • 来源:农民日报
  • 编辑:姚雯祎
  •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宫宇坤 文/图
  • 2025-05-28 09:10:09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宫宇坤 文/图

“灶台和田野不应该成为乡村女性的全部人生边界,低学历也不应该成为禁锢自己的枷锁,要积极掌握新技能,相信人生永远有向上生长的力量。”在日前的座谈会上,“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学员刘雨现场向姐妹们喊话。

小满过后,湘西凤凰古城氤氲的水雾中,一场关于“她力量”的全球对话悄然开启。由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多家联合国驻华机构、湖南省湘西州凤凰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科技赋能乡村发展:2025乡村振兴她力量对话会”成功举办。

5月22日,“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学员刘雨(右4)现场分享培训感悟。


活动以“技术进步为性别平等和妇女赋能带来新机遇”为主题,重点探讨技术进步如何为农村妇女提供新的发展机会,聚焦数字化转型、科技创新对女性经济赋能、社会参与和权力提升的影响。政府部门、驻华使馆、国际组织、科研机构、企业及社会团体、受益女性代表等近百人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乡村女性如何以科技为翼,突破传统边界,重塑乡村振兴的叙事逻辑。


从灶台到云端:数字革命重塑乡村女性角色

“过去围着锅台转,现在盯着屏幕干!”48岁的湖南省平江县民宿老板娘张更新,4月用一条短视频带火了自家民宿,每天中午民宿用餐的接待量从1-2桌激增至10余桌。短视频不仅火了自家生意,也给周边村民带来商机。她还帮村里人卖起土特产,每月光梅干菜就能卖掉6000多元。

在凤凰县竹山村竹山乡居民宿,47岁的吴金花从苗绣厂女工转型为民宿的“文化传播官”,向记者展示手机里拍摄的苗寨晨雾短视频。“培训之前,我只会拍一镜到底的视频,现在我已经学会了用剪辑软件编辑视频,分享自己的生活。”她笑着说,“我想让游客在我们的服务中感受到竹山村的美,并把美带回家。”

她们的故事,正是“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的缩影。该项目由文化和旅游部市场管理司、浙江蚂蚁公益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发起,旨在通过提供职业技能与数字素养培训,助力乡村女性抓住乡村旅游发展机遇就业增收,同时面向行业形成一套乡村民宿管家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的示范模式,推动乡村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2024年底,“数字木兰”民宿管家培训计划已在湖南、甘肃、福建、贵州等16个省份落地,服务超6600位民宿管家。

活动同期,项目第304期培训在凤凰县开班,与会代表现场观摩了项目的数字素养培训课程。此前,该项目已在湖南设立6个固定培训基地,累计组织培训35期,累计培训学员944人,刘雨正是其中之一。通过培训掌握茶艺、插花、直播等技能后,她所在的竹山村拉毫森林民宿入住率提升30%,直播间观众从几千涨至上万人。“最近我刚被提升为民宿副经理。”她开心地分享这一好消息。

中国外文局总编辑、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主任高岸明说:“当数字技术遇见女性创造力,便能突破地域与性别的双重边界。”他表示,中国正在探索一条以技术创新驱动社会公平的道路,这些经验属于中国,也属于所有致力于破解发展不平衡难题的国家。


从“靠天吃饭”到“吃科技饭”:科技赋能现代农业新图景

5月23日,细雨如丝,在凤凰县千工坪镇岩板井村的示范基地里,猕猴桃藤蔓与旱稻秧苗在支架间交错生长,“一田双收”的现代农业新图景映入眼帘。

“喷灌系统主要用于我们套种的节水旱稻、高粱等农作物,每个喷头可覆盖3-6平方米;滴灌系统则用于猕猴桃等单株果树;当夏季温度过高可能灼伤果子时,雾化系统会自动开启,半小时即可让果园温度下降3-5度。”活动期间,凤凰县民瑞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张秀霞与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的丈夫邓柏君向参会代表们介绍一套套智能系统如何精准监测果树健康。

针对湘西猕猴桃产业的“癌症”——溃疡病,张秀霞夫妇带领团队历经三年攻关,首创单立柱双支架篱笆式立体栽培模式综合防控技术,2023年获国家专利初审。该技术不仅将溃疡病发生率降低80%,更创新实现猕猴桃与节水旱稻套种,每亩粮食增收300公斤。

张秀霞的经历也是国际合作在乡村基层赋能女性创业的真实写照。2024年,凤凰县民瑞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获得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93.65万元支持,专项用于特色水果种植与技能培训。据统计,合作社已为凤凰县12个贫困村及周边县市提供优质果苗300多万株,栽种面积达3万多亩,培训技术人员4000多人,直接和间接带动2万多人就业。

5月23日,在凤凰县民瑞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示范种植基地,当地妇女在田间劳作。


据介绍,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湖南乡村振兴示范项目总投资达1.73亿美元,聚焦推动包容性农村发展、气候适应型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商业服务体系建设、职业农民培训等关键内容,预计直接惠及10个县的32.8万人,其中一半为女性,30%为青年,30%为少数民族。据了解,1999年至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在湖南省累计实施4个项目,总投资超过5.1亿美元。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兼南南与三方合作亚太区域中⼼主任倪华表示,乡村女性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乡村女性提供所需资源是发展的关键。这几天,我们在凤凰县访问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支持的几个农村合作社,见证了它们如何赋能女性企业家与乡村妇女。这也是农发基金致力于提升农村女性创业能力与科技创新的有力见证。他说:“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刚刚启动的两个新项目——湖南特色林业产业发展项目和甘肃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将继续确保女性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参与,推动乡村振兴事业的深入发展。”


从凤凰到全球:中国经验提供可借鉴范本

将白色T恤折叠、捆扎,浸染时屏息观察靛蓝染料在布间晕开,拆开棉线的瞬间,望着蓝白冰裂纹路在T恤上绽放,有人轻呼“像星空碎裂”。

这是活动期间参会代表来到湘西蜡的世界蜡染有限责任公司,在公司创始人姚六菊的带领下体验扎染的一幕。“非遗+农业”的模式是该公司的一大创新点,板蓝根不仅作为中药材销售,还用于制作蜡染染料,将农业种植与非遗蜡染技艺相结合。“我们不仅要让村民增收,还要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她说。

凤凰县作为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县,高度重视妇女发展事业,通过政策扶持、能力建设和产业引导,帮助农村妇女在农业、文旅等重点领域实现创业就业,先后培育出了一批富有苗族特色的妇女领办企业。

2025年将迎来联合国成立80周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暨《北京宣言》与《行动纲领》通过30周年。中国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再次召开全球妇女峰会,携手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全球妇女事业发展。三十年间,中国不仅将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写入国家发展蓝图,更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创造了科技赋能女性的“中国样本”。

“中国的农村电商村、妇女主导的农业科技合作社以及数字素养培训为全球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联合国发展系统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当我们投资于农村社区妇女获取科学技术的机会时,其效益将惠及整个社会。

“我们在凤凰遇到的这些女性,不仅是发展项目的受益者,更是乡村发展的推动者。她们的故事不仅是地方性的成功案例,更展现了科技如何打破农业领域性别壁垒的全球范式。”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华代表卡洛斯在会议点评中表示,性别平等不仅是社会正义的体现,更是实现可持续农业与粮食安全的前提。他提出,应从四个方面着手构建性别友好的农业发展机制:一是保障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平等发声权和决策权;二是确保女性平等获取与掌控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权利;三是促进女性在服务、市场与体面就业方面享有平等机会与收益;四是通过提升女性获取技术、知识与基础设施的渠道,实现责任分担与劳动减负。

从民宿的晨曦到直播间的星夜,从蜡染的蓝靛到“一田双收”的探索,中国乡村女性正以科技为墨,书写着“柔肩亦担山河”的新传奇。当古老苗寨的炊烟与5G信号塔的微光交织,一幅“她力量”驱动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武陵山深处徐徐展开。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