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河南虞城:风吹麦浪穗飘香 小麦开镰收割忙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范亚旭 贾震
  • 2025-06-06 13:35:39

6月4日,在河南省商丘市虞城县谷熟镇大王楼村田间,一台台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麦田内,虞城县城市管理局驻大王楼村第一书记刘绪广和农户们正在田间忙着收小麦,田野中一派丰收的景象。“瞧,这小麦长势多好,又是一个丰收年!”刘绪广站在地头边劳作边满脸微笑地说。

“这小麦颗粒真饱满,肯定会有好收成。”大王楼村村民赵志玲说起今年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赞不绝口。过去赵志玲为小麦亩产量不高、病虫害多经常犯愁,今年他种植的小麦新品种耐寒抗病,加上政府免费给小麦进行了“一喷三防”,小麦长势非常好。

据了解,今年,虞城县25个乡镇种植小麦116.77万亩,在各乡镇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打好条锈病、赤霉病防治攻坚战,小麦的亩穗数、穗粒数比2024年略增。为打好小麦机收会战,虞城县依托农机合作社设立了6个跨区作业服务点,组建了4支“三夏”机收作业应急服务队和5个“三夏”机具抢收服务队,并开通了24小时机具抢修服务热线,随时为故障车辆提供抢修服务。

“目前,小麦已开始收割,我们组织乡村干部帮助农户抢收抢种,确保小麦应收尽收、应种尽种,面积稳定。”虞城县镇里堌乡党委书记常立杰说。

为发展壮大产业,镇里堌乡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通过“合作社+种植大户+农民参与”的模式,采取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方式对小麦进行管理。小麦销售收入中,合作社支付给流转土地农户每年1000元的保底收入,盈余部分的20%由合作社进行基础设施管理维护,40%由种植大户支付成本与来年种植,40%按亩再次分配给积极参与劳动的农户,通过示范带动,增加农民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

在店集乡闫屯村麦田里,店集乡党员“三夏”帮工突击队队员把留守老人闫付生作为主要帮扶对象之一,积极联系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帮助闫付生收割、运输、晾晒小麦,很快3.5亩地的小麦夏收完毕。

“我这3.5亩地的小麦估计亩产有600公斤,今年的收成不错。”看着满满一车的麦子,店集乡西刘村村民刘清义满脸微笑地说,“今年浇地及时,小麦长势很好。”

在联合收割机卸麦间隙,店集乡政府工作人员将草帽、水杯、毛巾及“三夏”秸秆禁烧知识等宣传手册送到农机手和村民们手中,并叮嘱大家注意安全。

在闻集乡卢营村的村头,一个大红简易太阳篷支起的“闻集乡服务‘三夏’执勤点”十分耀眼,旁边停放着一辆旋耕机随时待命赴火场。“我们乡里还要求各行政村备好机械车辆,用多项举措全方位服务村民,目前,已经与20辆收割机签订了《安全收麦协议书》,并与全乡村民签订了《禁烧保证书》。”闻集乡党委书记丁磊说。

目前,闻集乡已与近70名收割机操作员签订了《收割服务协议》,明确麦田作业安全,指定加油、保养点,限制留茬10厘米以下,保证其“进得来、留得住、干得好、走得顺”。同时,储备秋作物良种100吨、化肥50吨,农资入户率100%,实现了全乡750眼机井通电通水灌溉保障,努力做到熟一块、收一块、种一块。

据了解,今年虞城县投入机收作业的小麦联合收割机2400多台,为加快收割进度,还从外地引来了收割机500台,目前全县25个乡镇小麦机收工作正高效推进。

“粮食丰收是国家安全的‘稳定器’‘压舱石’,而夺取小麦丰收是打响全年粮食丰收的第一场硬仗。只有持续加强粮食种植,用先进科技护航农业发展,才能获得沉甸甸的丰收,为‘中国饭碗’贡献更多的虞城力量。”虞城县副县长叶浩说。

作者:贾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范亚旭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