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在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胡集乡房庄村,4台马斯奇奥播种机在收割过的开阔田地上纵横驰骋,划出清晰的播种带——宽行1.2米,窄行0.6米。无人机拍下的图片中,一条条播种带笔直流畅,赏心悦目,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
“机器走得直,是因为装了北斗导航,自动设定行进参数,不会打弯。等到出苗时,一行行玉米像天安门广场上的仪仗队,那才叫漂亮。”周口农服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周口农服)技术总顾问余家华走入田间,查看播种情况,总体让他满意。
播种是实现玉米示范方高产的第一个关键步骤,余家华拿出“宽窄行”方案。“1.2米+0.6米”相间的行距,有何科学依据?余家华说,玉米最怕“窝风”,行距宽了,风流叶动,采光也好,玉米才会健康生长,少生虫害。另外,现在玉米收割机的割刀宽度为0.6米,这样的行距设置,能够保证后期收割时减少落穗。“我在许多地方看到,玉米收割机后面跟着一大帮人捡落到地上的棒子,这就是农艺与农机不适配出现的问题,造成人力、机器浪费。”余家华说。
周口农服播种期间,许多农民过来观看,其中不乏种粮大户,他们普遍疑问:1.2米的行距是不是太宽了,会不会造成土地浪费,播种量下降?
余家华耐心解释:玉米不怕稠,就怕不通风,行距宽了,可以压缩株距,采用一穴双粒、株距20厘米,或者一穴一粒、株距10厘米,一亩地可以播种7400粒。这种播种方法在黄淮海夏玉米区的类似地块试验中,已被证实是可行的,能有效提升亩产15%以上。“关键是选对品种和配套技术。”他补充道。
房庄村民房金林对此将信将疑,他种了约两亩地,一亩地播种量约4000粒,亩产通常在600公斤左右。他说:“一亩地种7400粒,那玉米不得挤死?我倒要看看,今年他们玉米长啥样?”
玉米要密植,品种很重要。周口农服选择了3个品种——中农大678、黄金粮MY73、康农玉8009,都在周口有广泛种植。它们都是株型紧凑(利于密植)的高产品种,叶片上冲,通风透光好,在高密度种植情况下,群体光合作用效率高,个体之间竞争小,能充分发挥群体增产潜力。
玉米种得稠,肥力怎保证?周口农服向化肥厂家定制了掺混控释肥。这种肥料由多种颜色不同的颗粒组成,其中绿色颗粒是树脂包膜的氮肥,其特点是能根据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持续释放肥力,做到“一次施肥管到底”。余家华介绍:“现在周口种玉米大多用复合肥,因为不能控释,后期一般需要追肥,费工费钱。中国农业现在的一大弊端就是化肥用量太多,对土壤损害太大,必须要改变了。”
亩播7400粒,对播种机有更高要求,周口本地常用的耧播机显得力不从心,周口农服从山东调来20多台高性能播种机。山东东营农机手吴乐建带领8台马斯奇奥出征,在胡集乡房庄村这片1800亩的示范方里,他们按照余家华的安排,播距调到10.3厘米,同时降低速度,保证播距匀称。吴乐建说:“我们山东在类似密植条件下(7000多粒/亩),亩产已稳定突破700公斤,周口土地条件好,按余老师的方法种,今年高产应该有保障。”
一次看似寻常的玉米播种,却融合了种子、化肥、农机、种植方式等多方面的考量,还有后期的收割,实则学问很大。余家华说:“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农机农艺融合’‘综合技术集成应用’。我希望在这块地里做出农业的‘周口标准’‘周口经验’。我相信,未来周口的‘宽窄行’就是国家的标准行,其他行距都是乱行。”他“霸气”喊出了自己的抱负。
余家华是我国农机农艺融合专家,曾游历华夏多地,亦曾游学欧洲多国,与土地、粮食打了一辈子交道,学识渊博。两年前他退休回到信阳商城一个小山脚下,过起优哉游哉的田园生活,但是架不住周口这块土地的召唤,重新出山,决心实现自己未竟的心愿——为中国农业生产制定标准,促进降本增效。他的雄心壮志会在这块土地上实现吗?答案或许会在百余天后,玉米收获的那一刻初见分晓。
作者:徐启峰 刘俊涛 李一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