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山东青州:用服务“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古斌
  • 2025-06-06 13:36:30

在山东潍坊青州市谭访镇贾家庄村,清晨,满载瓜菜的货车从四面八方涌入,商贩的吆喝声与顾客的讨价还价声交织成乡村独有的烟火气。距离市场不足百米的村道旁,一家名为“宜家超市”的超市已扎根十余年。

店主张秀昆是土生土长的贾家庄人,二十年来,这家小店默默服务着村民与往来客商。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店铺曾一度陷入“老顾客流失、新客难寻”的困境。

破局:从“被动守店”到“主动求变”

“以前总觉得,开店就是进货卖货,哪需要那么多花样?”回忆起转型前的状态,张秀昆坦言自己曾固守传统经营思维。贾家庄村瓜菜交易市场日均客流量超千人次,但多数人只是匆匆路过,鲜少走进她的店铺。与此同时,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成为消费主力,他们对商品种类、服务体验的需求日益多元,而小店却仍以零散货品为主,缺乏吸引力。

一天,山东潍坊青州市烟草专卖局(分公司)第四基层服务站的客户经理张滕双,在走访中发现“宜家超市”店铺位置优越,张老板为人热情,但店面布局杂乱、服务功能单一,难以匹配市场需求。于是张滕双决定以“提升自我认知”为切入点,帮助张秀昆重新“定位”小店价值。

经过多次深入沟通,张滕双为张秀昆梳理出两大核心优势:一是地理位置紧邻瓜菜市场,可精准服务商贩与村民;二是张秀昆熟悉本地需求,具备打造“亲情服务”的“天然基因”。“咱们不能只做‘卖货郎’,得成为乡亲们离不开的‘生活管家’!”张滕双的一席话,点燃了张秀昆的转型决心。

惠农:打造产供销一体化“服务驿站”

在张滕双的指导下,张秀昆首先对店铺进行“功能性焕新”。依托烟草公司“惠民有潍”服务点建设,小店新增了十余项便民服务:为瓜菜商贩提供免费包装袋、冰袋寄存;为村民开通代缴水电费、快递代收、农具共享等服务;针对老年群体,设置爱心座椅、急救药箱,并提供送货上门服务。

“以前买菜的人路过门口,顶多买瓶水。现在她们来借冰袋保鲜蔬菜,顺带就把需要的日用品买了。”张秀昆指着门口的便民服务标识笑道。最让她自豪的是“瓜菜信息看板”——通过与市场管理方合作,她每日更新蔬菜收购价格、物流信息,甚至帮村民代销自家种植的瓜果。这一举措不仅吸引了商贩驻足,更让小店成为本地农产品流通的“中转站”。

服务升级的关键在于“精准”。张滕双还帮助张秀昆分析客群需求:瓜菜商贩需要快捷餐饮和补给,于是凌晨4-6点供应泡面、面包、红牛/咖啡等简餐,搭配成“早工能量包”,旺季时日均销售40余套;午间重点销售降温饮品和速食产品,傍晚时段则变身“社区团购自提点”。

“现在大伙儿都说,有事找秀昆,准没错!”村民刘大娘感慨道。去年冬天,她因腿脚不便无法采购年货,张秀昆冒雪将米面油送到家中,还贴心附赠一副春联。这样的故事在贾家庄村口口相传,“秀昆便民店”逐渐成为村民心中的“温情驿站”。

张秀昆(左)帮助村民客户维修电动车。

智变:数字技术重塑乡村商业生态

硬件升级仅是第一步,张秀昆深知,数字化才是乡村小店突围的“金钥匙”。于是便引入了“店铺管理系统”,并主动学习库存管理、销售数据分析等技能。“以前记账全凭脑子,经常算错账。现在扫一扫商品码,卖了多少、该补什么货,一目了然!”张秀昆兴奋地展示双屏机上的数据看板。

数字工具的应用让经营决策更加科学。通过系统分析,张秀昆发现瓜菜商贩对功能性饮料和方便食品需求量大,便针对性增加库存;针对老年顾客偏爱传统品牌的特点,她优化货架陈列,将老字号商品置于醒目位置。此外,张滕双还指导她搭建微信社群,每日推送促销信息,并开通“线上下单+线下自提”服务。

共生:小商店激活乡村服务大生态

张秀昆的转型并未止步于自身。贾家庄村盛产西瓜与有机蔬菜,但散户销售渠道有限。于是她主动对接本地农户,在店内设立“乡土优品专区”,并利用社群和抖音平台直播带货。“这是老张家种的西瓜,甜得很!今天下单,明早直接从地里送到您家!”镜头前的张秀昆热情洋溢,直播间点赞量屡创新高。

为提升产品附加值,她还与村内手艺人合作,推出“瓜菜+手工编织篮”礼盒,成为往来客商喜爱的伴手礼。如今,“宜家超市”不仅是零售终端,更成为展示乡村特色的窗口。去年,通过助农销售,小店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20万元。

张秀昆开展助农直播。

从传统杂货店到多元服务综合体,“宜家超市”的蜕变印证了一个道理:乡村零售的活力源于对“人”的深刻理解。通过提升自我认知、拥抱数字化、深耕本土资源,张秀昆让小店成为连接村民、商贩与城市的纽带。

如今,张秀昆正筹划组建“乡村便民服务联盟”,带动更多小店加入转型升级行列。“咱这小店能‘慧’及四邻,比赚多少钱都开心!”她望向瓜菜市场熙攘的人群,笑容里满是笃定。在这里,服务的温度正悄然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厚度,而每一份真诚的付出,都是开启乡村振兴的“幸福密码”。

作者:古斌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