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观山湖区朱昌镇高寨村,白墙黛瓦的民宿错落有致,滨湖步道旁的智能垃圾分类房整洁有序,程序员敲击键盘的声响与百花湖的鸟鸣交织。这个曾因青壮年外流、房屋闲置率高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全国首个“数字文化产业生态村落”,吸引了数百名“数字游民”扎根于此。
高寨村的变化,源于一场立足实际的乡村振兴探索。近年来,当地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五治”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和生态保护。坑洼不平的道路变得平坦宽阔,水电供应稳定,5G网络实现全覆盖……
凭借淳朴乡风和优美环境,高寨村成为数字文化企业眼中的“香饽饽”。贵州多彩新媒、广州艾飞文化、上海帕科等企业纷纷入驻,业务领域涵盖数字视听、文创设计等多个方面。
镇党委和村“两委”抢抓机遇,聚焦农房盘活利用、土地规划等关键问题,整合各级资金,累计投入1000余万元,进一步完善区域路、水、电、网络等基础设施。
在各方努力下,经过两年紧锣密鼓的筹备,高寨村的闲置资源被充分激活。80余亩沉睡的建设用地与1万平方米闲置农房重焕新生,闲置鸡舍变身“云湖兰山”综合服务体、“数字视听产业园”等现代化产业空间。
随着企业入驻,“数字游民”纷至沓来,民宿、餐饮、康养等多元业态蓬勃发展。“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城里人抢着来。”村民顾丹激动地说,“我家的老宅改造成了玉苑小居民宿,我还兼任入驻超市的收银员,收入显著增长”。不少入驻企业职工找村民关华订购草莓,他的7个草莓大棚采用“订单农业+采摘体验”模式,两个月就售出60余斤。
“最让我感动的是村民精气神的变化。”村支书林镶说,村民真切看到村里改变,不再观望,而是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小兰山坚守‘不突破底线红线、不改变乡村风貌、不随意搬迁村民’原则,构建‘一带三区’产业布局,探索‘政府+企业+村落’共建共享模式,盘活闲置农房25栋,村集体年增收400余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朱昌镇镇长施华说。
高寨村的蜕变,离不开一群“穿针引线”的驻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解决土地纠纷、用工矛盾、基础设施建设等难题,积极推动党建联建活动10余次。驻村满两年的张忠敏即将离任,她带着新任驻村第一书记周雄挨家挨户走访,叮嘱道:“要跟村民当家人,把他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高寨村的实践再次诠释了好山好水是基底,真情真心是桥梁,而党群同心、政企同频的“人和”,才是激活发展动能的关键。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宋文鑫 见习记者 周桐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