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推进,智能手机的普及在拓展农村儿童视野的同时,也带来了“屏幕依赖”的新挑战。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密教授团队四年跨三省追踪调研,创新提出“知—醒—传”(Knowledge-Awareness-Transfer,KAT)三位一体干预新范式,该范式通过“认知输入—行为唤醒—社会传播”的递进式干预链条,形成了多主体协同、多维度覆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破解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当我们关注乡村5G基站覆盖率时,更应看见屏幕前千万双稚嫩的眼睛。”周密认为,解决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问题,不能仅依赖传统的家长监管和学校管控,而应当探索更具创新性和可持续性的干预模式。
立足于数字时代儿童发展面临的重大现实挑战,针对当前农村儿童手机成瘾防治工作中存在的“治理失灵”现象,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以儿童主体性建构为核心的干预范式。该模式为农村儿童的数字健康保护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突破了依赖家长和学校单向管控的局限性。
团队在辽宁省瓦房店市成功开展首期乡土研学活动,团队成员姜之桦、黄思恩、伊博设计的立体化课程,引导农村儿童在田间观察、实验入课堂、手工艺制作等场景中实现自我赋能,将注意力从虚拟的手机屏幕转移到真实可触的成长体验,实现从“被干预”到“自主发展”的认知与行为转变,为其健康成长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目前,乡土研学活动正扎实推进,“知—醒—传”范式在辽宁省多所试点学校取得显著成效,实证数据显示其有效改善了农村儿童手机依赖情况,获得了试点学校的高度认可。“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校园生活,更让许多沉迷电子设备的学生找回了对现实世界的热爱。”瓦房店第三十七初级中学校长姜富炜表示,团队提供的方案与学校育人理念高度契合,学校已将该范式纳入本年度改革计划。基于团队研究成果形成的部分建议同时获得了辽宁省教育厅相关部门采纳应用。作为协同治理的成功范例,该范式不仅为辽宁省儿童网络保护工作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其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更为全国儿童数字素养教育政策的完善提供了重要参考,展现了教育创新在新时代的实践价值与发展方向。
“当乡村振兴遇上数字文明,我们既要警惕技术异化的暗影,更要把握时代馈赠的机遇。每个农村少年瞳孔中闪烁的,理应是希望的星火,而非屏幕的冷光。”周密表示,未来,团队将进一步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动态监测儿童手机使用行为,并基于个性化反馈优化干预策略,实现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理转型。同时,联合辽宁省教育厅及省内各农业高校,共同推广项目成果,将经验向吉林、黑龙江等地区辐射,为破解农村儿童发展困境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案。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于险峰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