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趋势”为主题的“世界作家话中国”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办。本次研讨会是第3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活动之一,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承办。研讨会由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西川主持。
研讨会上,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分享了自己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与人工智能的情感博弈过程,并借由小说情节的发展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黎紫书认为对于作家来说,最大的危机并不来源于人工智能本身,而在于读者放弃了阅读和思考的权利,读者的态度决定了写作者今后如何生存。
作家、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表示要去更加努力地写活生生的人,每一次科学的进步恰恰都是文学能够重新启迪世界的过程,作家应重新审视我们的社会,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时代的人心特点、阅读特点以及整个文学的状态。
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欧阳江河认为当下谈“人工智能时代”未免操之过急。用户和人工智能构成的关系是人和非人的关系,不仅仅是读者和作者的关系。欧阳江湖认为不需要借由与人工智能的对话来定义和理解作家的写作,他愿意在这个原有的框架和范式中,用人类的语言持续从事诗歌写作。
北京市作协副主席、作家乔叶认为机器写作是新事物,相对于传统模式而言,新事物的出现总是会意味着冲击、调整、改变及挑战,同时也意味着会被激发新的活力和可能。文学是人学,以鲜活的生命体验来创作才是真正的文学,也是不会被机器打败的文学。
南非跨文明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谭哲理(Paul Zilungisele TEMBE)近年来一直向南非公众介绍中国的政治、历史与文化。谭哲理谈到自己在使用人工智能做翻译方面的利好因素,如索引工作以及寻找可能被忽略的参考文献等。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问题,人类的道德和伦理再次面临挑战,需要坚守“中庸”“天人合一”以及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智慧。
海亚 • 穆赫塔尔(Yahia Mohamed Mokhtar Tawfik Mohamed)现为埃及苏伊士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叶海亚专注于中国主题图书和中国当代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本身是第二次创作,文学翻译是最高的境界,能胜任中国文学翻译的阿拉伯翻译家其实数量不多。人工智能、大模型等还不能够完美地处理中国文学翻译问题。
突尼斯东方知识出版社国际合作部主任芙蓉(Samah Mohamed Korashy Abdelkader)从翻译家和出版人的角度来分享中国文学作品在人工智能时代的世界表现。芙蓉认为:最近几年中国出现了许多在世界文学领域称得上高质量的文学作品,不少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值得让世界看见。她希望以后能翻译出版更多的中国当代文学优秀作品,并在阿拉伯国家推广,助力中阿文学交流。
据悉,“世界作家写中国”专题展同期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90种世界作家讲述中国故事的佳作在专题展中与读者见面。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陈艺娇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