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如今,绿色已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6月24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的青山村,“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项目正式发布,同时宣告“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三年行动启动,首个实践站就设在了黄湖镇。
据悉,“西湖智库”由浙报集团杭州分社与浙江省社科院发展战略和公共政策研究院共建,是依托省级资源,立足杭州、面向基层的综合型智库,致力于建设杭州区域重要思想库和智囊团。该智库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通过生态文明实践建设,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纵深落地。
图为“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仪式。
据了解,“西湖智库”首个生态文明实践站所在的黄湖镇,是余杭区“两山”理念的创新实践标杆,以青山村为典范,打造未来乡村样板模式,探索出山水之美与乡村振兴的创新范式。接下来,这一实践站将从品牌、IP、机制三个方面发力突破,持续助力黄湖镇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赋能黄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当天,黄湖镇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发布。很多人认识青山村,是从龙坞水库治理开始,始于“一滴水的故事”,再到“一片绿的进化”。在生态向好的同时,黄湖镇联合在地机构创新建立全国首个全村域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青山村“受益者付费”机制。在此机制下,黄湖镇相继引进青山自然学校、融设计图书馆等40余家生态产业,汇集了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图为黄湖镇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发布仪式。
值得一提的是,青山村不仅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多年保持60%以上持续增长,还通过“受益者付费”机制,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已基本形成绿水青山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村内生态保护补偿正向闭环。
如今,这套创新机制也正作为典型案例向外推广。相比于1.0,此次发布的善水基金2.0变化主要有三个方面:保护空间扩容,从单一水源保护转向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全村域系统性统筹布局;补偿机制更灵活,形成“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元共建”复合型可持续生态投资机制,建立以“受益者付费”原则为基础的市场化、多元化补偿格局;参与主体更多元,在政府引领下,将社会公益组织、绿色金融机构、村集体经济组织、高校、国企、科研机构、在地企业等纳入基层生态治理体系,创新破解生态保护多利益主体复杂互动的难题。
图为“生态合伙人”签约仪式。
如今,黄湖镇的“生态朋友圈”越做越大。当天,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发布了《青山村低碳乡村发展白皮书》,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数智三农实验室发布了“零碳乡村数字大脑”。此外在现场,余杭生态环境“天空地”一体化监管省级试点项目发布,旨在构建“一体感知、二链融合、三维协同、四智联动”新模式,建设环保垂域模型,实现全领域感知一体化、全要素数据融合化、全场景治理智能化、全过程整改协同化,努力实现对企“无事不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作者:姚玲玲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朱海洋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