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中红土地,金沙江奔涌。前不久,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九龙镇,当地烟站职工李兴荣蹲在龟裂的烟田田埂上,指尖掠过干涸的泥土:“这片烟田墒情指数只有35%,比去年低12个百分点。”他的监测仪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牵动着全镇1645户烟农的心。面对严峻旱情,九龙烟站以“早部署、强落实、保供水”为主线,在云岭大地上展开了一场科技与汗水交织的抗旱攻坚战。
“蓄水池渗漏点67处,沟渠堵塞段2054米,管网老化区域7.4公里……”2月12日,九龙烟站会议室的电子屏上,滚动着15个种烟村的“水情诊断书”。紧接着,由烟站统筹,站点职工、烤烟生产辅助员历时21天完成全域“拉网式”排查,建立起动态管理的“一村一策”抗旱台账。
九龙烟站为多卡拉村挖掘的应急取水池。
在万民村,施工队顶着烈日抢修1.2公里沟渠,139户烟农的烟田重获“生命线”;九龙村231户烟农见证着10.4公里沟渠疏通后汩汩清流;教务营、文林、撒布开三个村的9个蓄水池经清淤扩容,4135立方米库容如“旱地水库”般蓄势待发。偏远的多卡拉村,两座新建的304立方米应急取水池已蓄满山泉,47户烟农再不用半夜排队等水。
九龙烟站职工在教务营村委会进行清淤蓄水作业。
5月6日清晨,麻地村的烟农马强军在地头迎来特殊“访客”——昆明市烟草公司援建的提水工程正式启用。汩汩清流顺着新铺的管网,滋润着1151亩土地。“这套系统能自动监测土壤湿度,比传统漫灌节水40%。”烤烟生产辅助员周运田轻点手机APP,199户农户的烟田即刻开启智能灌溉。不远处,65只白色大水桶整齐排列,麻地、教务营、里块村的65户烟农正有序领取。
九龙镇教务营村委会抗旱水桶发放现场。
在烟站技术培训室,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正在演示“魔法”:通过压力补偿式滴头,每亩用水量从15.7立方米锐减至7.4立方米。“我们推广膜下小苗移栽技术,就像给烟苗盖层‘保湿面膜’。”烟站职工袁开平边说边掀起地膜,湿润的土壤与干涸的表层形成鲜明对比。每日推送的墒情预报,更让烟农张正山感慨:“现在移栽要看‘天时’更靠‘云图’,手机上就能收到最佳移栽时段。”
在距离烟站不远的教务营村,烟农赵庆萍在《节水用水公约》上按下红手印。这场由烟站发起的“节水革命”,正通过“政府主导、烟站主抓、烟农参与”的三级联动机制深入推进。九龙烟站优先保障烤烟种植连片区用水调度,村组干部包干到户落实“错峰用水”,烟站组织的4支“送水服务队”累计行程1656公里,为36户缺水烟农送去“及时雨”。
“全镇烤烟移栽成活率已达98.4%,比旱情预估指标高出4个百分点。”九龙烟站站长王光宏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这场抗旱攻坚战的阶段性战果:累计抢修水利设施94处,新建抗旱工程8项,推广节水技术9项,惠及农户1400余户。更令人振奋的是,麻地村委会的智能灌溉系统已辐射周边玉米、蔬菜等作物,实现62户农户多种经营增收。
暮色中的金沙江依旧奔流不息,江畔的烟田已连成绿海。在这场与旱情的较量中,九龙烟站用83个昼夜的坚守,将“民生为上、治水为要”的理念镌刻在红土地。当最后一株烟苗挺直腰杆,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又添一抹动人的新绿。
作者:徐应超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 by farmer.com.c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