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三夏地方动态 详情

从滴灌织网到政策护航:青岛夏粮丰收的四级进阶之路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暴佳然
  • 作者:郝凌峰
  • 2025-06-26 13:11:07

六月的青岛田野铺满金黄,这座以海滨旅游和金融产业著称的城市,在粮食生产领域交出亮眼答卷。随着莱西市姜山镇最后一块麦田完成实打测产,青岛今年夏粮丰收的图景正式定格——120个符合条件的种粮主体中7个地块亩产超800公斤,即墨区种粮大户刘君绪的示范田以886.9公斤亩产刷新纪录。这份成绩单背后,是青岛以“技术筑基-示范扩面-智能提效-政策保障”为脉络的系统性探索,每一环都紧扣滴灌应用、示范体系、农机升级、政策支持等关键要素,让丰收的根基扎得更稳。

在莱西市的观摩现场,黑色滴灌带如同田间的“血管网络”,正将水分和养分精准输送到玉米根部。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姜雯算过一笔账:精准滴灌技术能节水30%-50%、节肥20%-30%,每亩节省人工成本150元的同时还能增产10%以上。这种“水肥同施”的模式已在青岛推广150余万亩,覆盖20%以上粮田。市农技中心创新的冬小麦轻简滴灌技术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农业主推技术,更助力当地小麦单产突破850公斤大关。平度市蓼兰镇的150亩示范田就是典型案例,通过滴灌增施微生物菌剂,搭配宽幅精播技术,土地利用率提高10%,机收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实测亩产超820公斤。

青岛构建起“十百千”示范体系:10个万亩先行区、100个千亩示范方、1000个百亩示范点,三级包联机制让技术从纸面落到田间。即墨区种粮大户刘君绪的“五良融合”示范田就是缩影,从选“青农7号”良种到应用“一喷三防”技术,全程有农技人员跟踪指导,亩产较去年提升20%。他常说管理麦田像养孩子,得精心呵护每个环节。按照规划,到2025年先行区内主粮作物将达“吨半粮”水平,带动305万亩粮田实现“吨粮”目标。这种以点带面的推广模式,让新技术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活教材”。

麦收时节的西海岸新区大场镇,5台联合收割机在金色麦浪中穿梭,机手姜永战驾驶的设备每秒能喂入10公斤粮食,减损率仅0.5%。“三夏”期间青岛投入18万台套农机,6500台小麦收割机与1万台播种机高效配合,54支应急服务队随时待命。更亮眼的是智能装备的普及:2500台北斗导航拖拉机划定精准轨迹,2000台植保无人机织密防护网,30余台套多光谱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在演示活动中亮相。青岛市万好千村公司流转的3000亩耕地用上复式机械后,过去5人1天能干50亩的铺管播种,现在1小时就能完成12亩,滴灌带铺设误差还小于2厘米,效率提升看得见。

“政府买单的‘一喷三防’,让合作社4万亩地每年省32万元。”平度种粮大户王玉芹的账本很清晰,今年她的4000亩麦田还享受了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政策,小麦亩产达1500斤。青岛今年落实3055万元资金实现“一喷三防”全覆盖,争取中央补贴4.5亿元、农业防灾减灾资金1250万元,3117万元专项支持规模种植主体。政策“组合拳”不仅降成本,更激活力——青岛市农技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展肥料试验,95个烘干中心织密产后保障网。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让种粮户心里更有底。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郝凌峰;摄影:巩乃炎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