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驻村干部是连接政策与百姓的桥梁,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李灿,一位云南中烟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的职工,在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木老元村驻村帮扶的678天里,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汗水浇灌希望,展现了他扎根山乡的初心与担当。
“驻村,就要驻进群众心里”
两年期间,678天的驻村时间,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是时光长河中的一段剪影,但对李灿而言,却是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心同行的每一天。出身于少数民族农民家庭的他,深知乡亲们的不易,更懂得他们的期盼。
火塘会现场
驻村期间,除因公外出参加会议或培训外,李灿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说:“农民的劳动不分昼夜周末,驻村工作也要跟上他们的节奏。”从初到村庄时的“陌生人”,到如今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自家人”,村民们说李灿是“驻村时间最多的干部之一”。
“驻村工作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扎根,扎得稳、扎得深。”李灿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带领村民发展产业、社区村级规范化改造、完善村规民约、提升人居环境治理等,一点点改变村庄的面貌。两年间,他走遍全村307户,排查登记农户玉米受灾情况;协助村两委开展火灾防范及雨季救灾工作,成功扑救木老元初期火灾4起;组织全村开展年度清沟清淤工作;积极出资出力参与水、电、路的修复工作,为下木老元千亩耕地灌溉、600多人饮水、十万羽蛋鸡场紧急疏通水源6次;全面实现社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在安置点建成3500平方米人畜分离集中养殖区;启动养鸡场有机肥生产项目,实现10万羽蛋鸡粪便的集中有效处理;设置26个公益性岗位,进一步夯实了人居环境基础能力。此外,通过实施养殖点排污管网改造,推动社区人居环境由乱变治,由治变好。
李灿实地为群众解决困难
他白天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晚上不是在开“院坝会”听村民诉求,就是在灯下不断思考,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急难愁盼和自己的措施感想。起初,村民对这位“外来干部”持观望态度,但很快,他的真诚与实干打动了大家,驻进了大家心里。“他把我们的事当自己的事办!”村民王大爷竖起大拇指。
“产业活了,村民腰包才能鼓”
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李灿积极引进新品种——冬季马铃薯,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引进2吨薯种,助力23户村民增收3.4万元。新增5亩“稻+鱼”、3亩人参果、27亩香椿和57亩苦荞,拓宽农户增收路径。他带领工作队伍通过市场调研,构建了全县范围内的69个产品清单并长期维护,形成以节促销、以游带销等方式,精准对接市场,不断创新消费帮扶模式,拓宽帮扶渠道,50多家农户直接受益。他还协助做好木老元社区蛋鸡养殖场、猪场及石榴园运营管理和销售工作。
李灿参与劳动现场
依托自身优势,协调市、县烟草公司组织烤烟移栽现场培训会,首次在当地推广膜下烟种植技术,该技术能在极旱天气下,确保烟苗的正常生长。带动25户烟农通过烤烟和其他农作物轮作的方式成为种植能手,成长为当地致富带头人。
组织筹建打造“草皮街”,解决木老元乡本地农产品难以输送到外地,外地产品及游客难以吸进来的难题,带动周末经济的发展,户均增收6万元,乡村旅游发展见成效。以草皮街为中心,串联打造四大山网红打卡点、哈寨村观景台、哈寨村原濮方塘茶室、龙潭村农耕文化室、集镇文化活动广场、下木老元稻花鱼田等旅游打卡点的乡村民俗旅游模式。
两年期间,所驻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3240.65元提高到17386.26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10.08万元提高到50.4526万元。
“扶贫扶智又扶志,乡村振兴才有后劲”
作为一名党员,李灿把党建引领帮扶贯穿到定点帮扶工作全过程,以村企支部党建共建联建的方式进一步拓宽做实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深入群众,通过田坝会、院坝会、火塘会等形式,把党的政策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协同村两委,通过对党员活动室、会议室、党建书屋、党群服务中心、会客室及院场的改造装修建设,完成了村级规范化建设的提升改造,使木老元社区组织办公场所面貌不断改善。
疏通水源现场
作为法律专长人员,李灿针对易发多发的涉法风险,制作5期“一图普法”,在社区全覆盖开展线上线下宣传,着力营造社区“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协助乡村两级解决38起群众诉求和矛盾纠纷。
李灿带领工作队以“发内功”、借外力,实施教育帮扶再升级,多维发力打破贫困代际传递。协调促成资金捐赠,利用社会专家资源,首次直面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以案例式、参与式以及合作研修式培训。通过入户走访,关心关注留守学生家庭,积极开展辅导,确保了驻村期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无一辍学。
两年期间,李灿先后组织开展了全乡冬季马铃薯种植和沃柑种植培训、小粒咖啡种植及芒果修剪培训、烤烟移栽及中耕管理培训、家风培训、教师技能培训、香椿修剪、动物疾病预防等培训,并带队调研学习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专题5次,通过智志双扶助力产业发展。
协助成立2支打歌表演队,确定每周四晚为木老元村“打歌日”,并亲力亲为,两年累计组织开展群众打歌180场,进一步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帮扶者,也是赋能者”
谈起驻村的日子,李灿的目光中闪烁着深情。他记得解决群众纠纷时的紧张,记得贫困户拿到第一笔产业分红时的喜悦,更记得村民拉着他的手说“别走”时的哽咽。“这些瞬间,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我是云南中烟自2015年以来派驻施甸的第十八个队员,帮扶工作仍在压茬接续……”李灿的语气中带着责任和担当。他留下的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改善,更是一套持续发展的思路。如今的村庄,人居环境改善,产业渐成规模,村民的腰包鼓了,笑容也更灿烂了。
从工厂到山村,两年678天的坚守,不仅是一段工作经历,更是一场与土地、与乡亲们的双向奔赴。他走遍田间地头,用脚步丈量民情;从产业到教育,从法治到环境,李灿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的“真情答卷”。
作者:陈煜宇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