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砖红瓦的整齐院落,平坦畅通的沥青乡村路,村广场嬉戏老少同乐,农产品基地游客采摘忙……走在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温水镇夏日的乡村,一幅环境优美、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温水镇在美丽乡村建设尤其是环境整治连片治理方面,推行“全域整治、长效管护、全民共建”模式,乡村由“单点盆景”向“全域风景”华丽蝶变,走出一条“环境美”带动“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去年11月,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现场推进会在这个镇召开,其“点线面结合、建管护并重”的治理模式获全省推广。
一个资源禀赋并不突出的乡镇,如何实现这一蝶变?
直面痛点,从“脏乱差”到“洁净美
温水镇地势平坦、村庄密集、人口众多,过去普遍存在村庄规划缺失、环境“脏乱差”难题。
乡村环境整治从哪里破局?温水镇选择“先治痛点、再塑亮点”。前南林村曾因一个3亩大的“臭水坑”饱受诟病。该镇将其列为攻坚试点,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硬是将臭水坑变成了集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多功能广场。以此为突破口,该村划分片区梯次推进整村整治,统筹实施街巷硬化、村庄绿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迅速蜕变为“月季飘香、广场焕彩”的和美乡村新样本。
前南林村的“蝶变”是温水镇全域整治的缩影。该镇立足全域村庄“棋盘式”分布的地形特征,坚持精细化推进,注重地上地下协调、村内村外统筹,确保街巷通透、生活便捷。针对易反弹问题,将村庄整治抽象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规范动作”,创新制定如“柴禾不出院”“厨墙无污渍”等可视化标准,集中清理土堆、粪堆、柴堆、石堆、垃圾堆“五堆”,拆除残垣断壁,整治杂乱线路。同时,美化增彩,墙体彩绘焕然一新;绿化提质,零碎闲置地变身“一米小菜园”、小花园;亮化升级,节能路灯点亮乡间;路域整治,清理路肩、规范标识;河塘生态修复,清淤护坡、净化水质……点、线、面立体提升格局逐步形成。
经过持续连片整治与综合提升,镇内道路互联互通,乡间路如飘逸丝带,串联起一个个街道整齐、广场河塘相映成趣的“洁净美”绿色村庄。
全民共建,从“干部干”到“一起干”
乡村环境整治涉及千家万户,如何激发内生动力?温水镇摒弃“一刀切”,尊重群众意愿,推行“一村一策”,让整治效果更契合生产生活所需。
该镇一村一村搞规划,让党员干部群众参与的规划建设的全过程。为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该镇加强组织引领,成立镇驻工作组帮扶,各村党支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建立“支部包片、党员联户”制度,整合驻村工作组、党员干部、公益岗、环卫工等力量下沉网格,构建“领导包片统筹、网格下沉治理、党群联动聚力”的立体化工作体系,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拉网式整治。
“三分整治、七分管护。”该镇边整治边管护,探索长效管理机制促。镇级层面购买社会化服务,组建专业保洁队伍负责垃圾清运、厕所管护等常态化工作;村级依托网格化管理,压实“村两委+公益岗”专职管护责任。建立定期评比晾晒机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以刚性约束促常态长效。
动员群众唱主角,以看得见的变化赢民心。随着乡村整治成效不断显现,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乡村整治工作中来。温水镇因势利导,创新实施“能人返乡”工程,以“我为家乡添光彩”凝聚力量,动员在外务工人员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力出力。在拆迁通街、设施建设、环境美化等关键环节,“能人”主动参与规划,村民积极建言献策,通过收集群众建议,动员自发捐款、义务投工,实现了从“被动配合”到“主动奉献”的深刻转变,形成了“干部带头、能人引领、群众参与”的共建格局。
拓宽资金渠道,解决乡村环境整治“钱从哪里来”的难题。温水镇多方整合资源,争取省市派第一书记帮扶、库区移民村等政策支持,整合“百千工程”、和美乡村示范创建、乡村振兴推进区、“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各类资金,推动资源要素向片区集聚。抢抓乡村振兴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机遇,构建统一高效的政策体系。在一系列政策加持下,从乡村水电路到美化、亮化、彩化再到生活垃圾收集、农村污水设施改造,都实现了改造全方位。
产业融合,从“环境美”到“百姓富”
环境整治的最终落脚点是富民强村。环境美为温水镇做活全域旅游文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依托靠近山东第二高峰蒙山的区位优势,将人居环境提升与农旅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奇异果、樱桃、草莓等果蔬采摘产业,依托大蒜、蒜黄等特色农产品打造特色种植基地,吸引游客体验农事活动,品味地道农产品。立足温水镇水质好的先天条件发展特色鲟鱼养殖,成为游客了解水生生物、体验垂钓乐趣的好去处。
融入大蒙山旅游圈,精心建设“百槐园”“仁孝采摘长廊”等特色景观,巧妙融入废弃石磨、古井等乡土元素,形成“春赏花、夏纳凉、秋摘果”的四季旅游动线。
由点到面,全域布局田园综合体,融合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功能,持续扮靓乡村“颜值”,不断做强产业“内涵”,实现环境美与百姓富的良性互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从整治痛点难点到激发全民参与,从建立长效机制到推动产业融合,温水镇以乡村环境全域整治为笔,绘就了一幅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的和美乡村新图景,生动诠释着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深刻蝶变。
作者:苗晓林 孙兆军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