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社主办

首页 基层 详情

希望的田野,幸福的答卷——上海宝山区对口帮扶云南曲靖罗平县纪实

  • 来源:农民日报客户端
  • 编辑:张轩铭
  • 作者:郜晋亮
  • 2025-06-30 14:02:39

九龙街道以洪社区在500亩“致富棚”内创新产业发展模式;腊山街道坡衣社区的村民活动中心文娱设施一应俱全;县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内一针一线织就新潮工艺品;板桥镇云上花乡巧用优质旅游资源撬动文旅大市场,风景这边独好……近年来,在上海市宝山区对口帮扶下,“乡村美、产业旺、人和谐、生活富”已经成为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乡村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沪滇协作的生动注脚。

希望的田野

以洪社区内,有一片占地500亩的标准化蔬菜大棚种植基地,蓄水池、分拣车间及喷灌设施等配套齐全。

“这是2021年依靠沪滇协作项目资金1000万元,自筹500万元建成的。”负责后续农业种植经营管理的罗平县德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毛华平介绍,针对以洪社区昼夜温差大、光照足等特点,选择番茄为“打底”产业。几年来,基地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引入安妮娜、罗得、圣红、7728等5个西红柿品种,采用吊蔓栽培、熊蜂授粉等技术提升果品品质,根据番茄种植和成熟的先后顺序分地块错峰、错时采收,通过上门收购、定点采购、订单订购、保底收购等方式销往广州、浙江、福州等地区。2024年共种植西红柿320余亩60万株,总产量2560吨,产值达2048万元,成为九龙街道首个规模化种植的西红柿产业。

同时,为了提高产值,西蓝花来“补位”。番茄收获以后,德亿农业充分利用土地空窗期,错季发展西蓝花种植,每年可产480吨新鲜蔬菜,产值150万元,不仅丰富了群众的“菜篮子”,也大大提高了基地年生产总值,还为附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工人整年有活干,60余人成了基地里的长期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协作的关键。这是每一位上海援滇干部的共识。”罗平县委常委、副县长,上海援滇干部林洪是去年8月1日来挂职的,他希望有更多“以洪蔬菜大棚”产业发展模式在全域范围内多点开花。

百姓新天地

一层宽敞明亮的服务大厅,方便村民办理各类事务;二层的图书室、小会议室以及腊山街道人大代表乡村特色产业联络室,为村民提供了学习知识、开展小型会议和交流产业发展的良好场所;三层的大会议室配备80套桌椅,能够满足大型会议、培训以及文艺活动等需求。

“以前想组织个活动,大家挤在一起,连站的地方都难找,现在新的活动中心又大又敞亮,功能还这么齐全,真是太好了!”老党员唐大爹感慨地说。

“这座由沪滇帮扶协作资金投资90万元建成的村民活动中心,至今已经投入使用近1年时间。”坡衣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自运行以来,已举办多场党员学习培训活动、村民议事会,以及各类文化娱乐活动,成为了党员群众凝聚力量、交流思想、共谋发展的重要阵地。它不仅改善了社区的基础设施条件,更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激发了社区发展的内生动力,为乡村振兴之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样的,曾经的富乐镇落塘村,村民茶余饭后无处可去,村内集体活动也因缺乏场地而难以开展。如今,沪滇资金投入80万元,一座集学习、休闲、议事于一体的现代化村民活动中心拔地而起,成为乡村新地标。

托举自强路

“建成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就是要让每个残疾人都能‘带着技能回家’!”说这话的正是罗平县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的王老师,正手把手地教授残疾人编织手艺。在老师的指导和学员的反复练习下,玩偶、皮雕、竹艺等一件件作品在指间跳跃。接下来铺货、上架、直播销售,一气呵成的操作让培训就业中心的残疾人实现了自立、自强。而这一切,都源于沪滇协作的项目支持。

罗平县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也是沪滇协作的成果之一,填补了罗平县无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的空白。中心集培训服务、就业孵化、产品展示、电商直播、心理咨询和休闲活动等功能于一体,为全县3.6万余名残疾人提供就业培训,每年带动200余人就业,实现增收400余万元。

“有人递来引路的烛火,如今,我们学会了点亮自己的灯,并照亮同行的路!”陈红霞如是说。中心曾经的学员陈红霞逐渐成长为中心骨干,并教授更多残疾人编织。通过辐射带动,残疾人培训就业中心形成了“中心+基地+点+户”残疾人就业网,并引进棒针编织手工艺品个体户,采取“培训+订单”的模式,带动多名在中心托养残疾人稳定就业。此外,本县残联还推荐县里产业园的企业到中心来孵化,通过“培训+代加工”的方式带动100余名残疾人及家属就近就业。

“唤醒”云上村

2021年5月,听说云上村要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园,村民小组组长周建友半信半疑。在他的记忆里,这里从来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山村”。

“唤醒”云上村的,是沪滇协作。

起初,有个很现实的难题摆在眼前:这里不过是巴掌大的一片村庄,即使游客愿意来,也留不住人。该如何找准定位,蹚出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据了解,当时参考了上海罗泾镇“五村联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积累的经验,县、镇、村几方在不停地探讨、修改规划方案后,罗平版的“五村联动”应运而生——

沪滇资金发挥撬动作用,地方引入其他资金,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云上村以旅居研学为主题,建成劳动教育实践基地、青少年户外素质拓展基地、共享食堂等设施,给游客“白天研学在乡村,夜晚住宿在城市”的良好体验;维古村以康养体验为主题,发挥传统中医理疗、中医正骨文化等资源优势,打造星空泡泡屋、维古小院药膳馆、中医药文化展览馆、四季药田等;小龙潭村以乡愁记忆、云上农品为主题,唤起人们心底里对乡村的情感;洗彩衣村、普鲁村立足区域条件、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别赋予购物、文娱的主题功能。

同时,援滇干部积极牵线搭桥,对接上海地区旅行社和文旅产业运营企业,为本地旅居康养基地积极引流;吸引平台企业助力乡村农文旅融合,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推动形成富有罗平特色的旅居康养示范(点)村联合体。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郜晋亮

相关新闻
左侧固定广告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广告服务 联系方式

服务邮箱:agricn@126.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395205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035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78 京ICP证05068373号

农民日报社主办,中国农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2019-2025 by farm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